人在地球上創造了衝突,因此,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佔大多數),或提高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如瑪拉拉·尤蘇芙札、劉曉波、穆罕默德.尤努斯、德蕾莎修女等)是和平獎主要頒發的對象。很難想像有一天,人竟然和我們賴以維生的環境站在對立面,成了諾貝爾和平獎的一個選項之一。確實如此,由維基百科可以發現,過去的諾貝爾和平獎是有頒發給這類的對象,包括:2007年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表彰他們在宣導人為氣候變化知識上做出的努力,並為應對這一變化所需要的措施奠定基礎;2004年肯亞的萬加瑞·馬塔伊(Wangari Muta Maathai)表彰她在永續發展、民主與和平領域做出的貢獻;1970年美國的諾曼·布勞格(Norman Ernest Borlaug)表彰其對綠色革命作出的貢獻,對世界糧食生產的深遠影響。
對我而言,桑柏格與高爾的差異,不是有沒有拿諾貝爾獎的差異,而是世代間的差異,桑柏格現象代表的是新世代的覺醒與對當權世代的不信任。這是永續發展真正的關鍵。在不損及未來世代福祉的前提下,去滿足我們現今發展的需求是永續發展的精神。但如何平衡跨世代間的需求,從來都不是容易的問題。就像前面喝水的專題一樣,小朋友的反應是:與其等待一個不確定的未來,還不如當下能得到的即時性回饋。大人小孩都一樣,這是人性。想想,這像不像現在美國聯邦政府看待氣候變遷的政策反應?然而,當我們看到,他們年紀雖小,但已經比我們以為的更有判斷力,他們對「利益交換」這樣的想法不認同,已經具備基本價值判斷的能力了。我們真該慶幸,雖然未來世代無法坐時光機回來,但至少,未來主人翁的青少世代已經有自己的想法,能為自己的未來發聲,讓永續未來看見希望。
*作者為國立高雄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創新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