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哈,我就知道一定會有人提到當年張忠謀參與設立的台積電,也是當年台灣政府積極扶植的創新產業,簡單講,一定會有人說:「你當年是創新新創的時候,就說政府好,現在不是創新創新了,就說政府不應該」。
既然要談到當年,那我們就來談。
1974年春天的一個早晨,在一個豆漿店裏,確立了台灣朝積體電路半導體產業發展的目標。這個被流傳許久「小欣欣豆漿店」故事,一直都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經典故事,想起那個年代、想起哪些人物,一直到現在都還是被津津樂道。
在這神一般的故事背後,有人曾經想過,一頓早餐的時間,真的就能長出這麼偉大的計畫嗎?就能長出後來的RCA技術移轉、工研院電子所實驗工場、分割獨立聯電、投資發展大型積體電路、成立台積電嗎?
我相信,很多人都想當然而的認為,這些事就是這樣發生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不要講後面的那些事情了,單單在豆漿店的那一頓早餐上,講述計畫的潘文淵,可是把從目標到策略,從戰術到行動計畫,講的清清楚楚。
方賢齊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記得我在紐約,與潘兄(潘文淵)坐在他車上,在曼哈頓繞了一圈又一圈,終於決定提出這個積體電路的案子。」
在2015年出版的方賢齊傳中有一段敘述是這樣的:「在小欣欣豆漿店,潘文淵提出他們兩人的規劃方向,和具體作法,包括台灣該怎麼做、要花幾年可以做成、需要多少投資金額、可以在多久時間內回收等等。」
「在旁聆聽的方賢齊並沒有說太多話,因為,在潘文淵的計畫中,所有與台灣政府政策相關的環節,兩人早已討論過,包括可能遭遇的困難、必須克服的限制、可以動用的資源、必須堅持的方向」
「準備好了,再說話」,這是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政策的啟動。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2016年從初夏到深秋的這個時點,「準備好了,再說話」,已然成為一種奢求。
今天有一個新聞講的是台灣要設立國家級投資公司,重點是將在11月成立籌備處,積極爭取業界大老出任董事長,而媒體就點名了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行政院前副院長林信義、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都是可能人選。
這個新聞出來,我第一個反應是,張忠謀?一定不可能;施振榮?要當董事長,能不拿錢出來投資嗎,一定要的,所以,他一定不會想當這個要拿錢出來的董事長。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說的就更有趣了,他說:「施振榮等前輩很有經驗,一定是客氣,對於國家基金由產業大老帶領是否公允的疑慮,他舉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為例,指當時金融企業家勇於參與政策制訂,事後檢討沒有任何圖利問題,呼籲有經驗的前輩們應該「勇於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