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不僅轟動國內,還享譽海外。日本不僅在一九三五年就公演《雷雨》,並在次年出版日文劇本。同年,戲劇家姚克也把《雷雨》譯成英文並出版。一九四四年《雷雨》被譯成朝鮮文,並在漢城連演七十場。同年《雷雨》也譯成越南文,在越南公演。與此同時,「中國旅行劇團」先後在天津、上海、南京演出《雷雨》。一九五四年六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雷雨》,導演夏淳,演員有鄭榕、朱琳、蘇民、于是之、沈默、呂恩、胡宗溫、董行佶、李翔等。一九九九年十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再次重排《雷雨》,導演夏淳,主演演員有鄭榕、顧威、朱琳、周鐵貞、韓善續、濮存昕、鄭天瑋、龔麗君。《雷雨》是北京人藝的保留劇目,三代演員演出歷時五十餘年,歷久不衰。
除此而外《雷雨》曾多次被拍成電影和電視劇,分別是1938年、1957年、1961年、1984年、1996年、1997年(電視劇)、2006年(張藝謀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改編自《雷雨》)、2014年(《守業者》電視劇,被指改編自《雷雨》)。《雷雨》也被改編為黃梅戲、評劇、芭蕾舞劇等其他劇種。而它也是滬劇(上海地方戲曲)傳統的經典劇目,早在一九三八年就由施家班改編成滬劇。一九五四年,由張承基、宗華先後將其改成演出本。滬劇版有著「最忠於原著的舞台版本」之稱。一九五九年,由著名藝術家丁是娥帶領滬劇界的多位藝術家再一次進行改編上演,整齣戲彙聚了滬劇的丁派、石派、解派、邵派、王派、楊派、袁派七大流派的創始人。這部戲轟動了上海,不僅得到原作者曹禺的認可,更成為戲迷心中的經典。
今年八月二十九日滬劇《雷雨》更搬上大銀幕,由滬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茅善玉、陳瑜,知名滬劇演員朱儉、王明達、洪豆豆、錢思劍、凌月剛、金世傑主演,由知名導演梁漢森執導,是對於六十年前「七大名家大會串」的再一次致敬,因此影片最後出現的丁是娥與劇作家曹禺研究劇本的照片,還有當年飾演繁漪、周樸園、周萍等演員的珍貴劇照,往事歷歷,如在目前。
梁漢森導演出身於梨園世家,能將戲曲唱詞與電影巧妙地結合。透過鏡頭語言和機位調度,在銀幕上塑造了非常準確鮮明的人物形象,使得舞台形象成功化為銀幕形象。而上海滬劇院院長、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在電影中飾演繁漪,更是不二的人選。繁漪是《雷雨》最有特色、個性最鮮明的人物。她敢愛敢恨,但在重壓下,常常無助、自卑、甚至自虐。雙重的性格是她無法擺脫的弱點,但卻是觀眾欣賞演員演技的亮點。導演運用了主觀鏡頭、對比蒙太奇、抒情蒙太奇、隱喻蒙太奇、長鏡頭等多種藝術手法將人物的內心行動與外部時空巧妙結合,而演員在專業表演的基礎上,適應鏡頭的能力極強,也充分顯示出他們作為戲劇表演藝術家的功力。例如電影兩次以繁漪的血出現在鏡頭,第一次是她由愛生恨,堵上周萍和四鳳私會時的窗戶,手指不小心被劃傷,「鮮血」滴在枯木上,雷雨來臨,把「鮮血」無情沖走,鏡頭隱喻著她的無奈與悲愴,心枯淚盡的吶喊!也對於她扭曲和變態般歇斯底里的根源,做了最佳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