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缺乏能源的小島,小島上的民眾深受能源不足的痛苦,生活相當不便利……」周三下午的社團課,彰化漢寶國小的五、六年級生自己動手用寶特瓶、紙板製作風機。裝了迷你發電機的裝置,經電風扇一吹,連結的小燈泡便亮了起來,「亮了亮了!」歡呼聲此起彼落。
小學生們參加的,是離岸風電商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所舉辦的「追風工作坊」,目標是透過故事、遊戲及手作活動,讓小學生認識離岸風機和再生能源。
以農業及小型製造業為主要產業的彰化縣,過去2、30年來的大型建設計畫多是高污染產業,好比早期的杜邦、以及後來的彰化火力發電廠和國光石化等。如今投資金額千億的離岸風場大量進駐彰化外海,一開始,居民也多抱持懷疑態度。
「一開始阿媽甚至不清楚海上風機和電風扇有什麼不一樣,」平日奔走於彰化的CIP 彰化推動辦公室秘書長戴瑞文,指著禮堂天花板上正在旋轉中的電風扇微笑。而隨著風電開發及費率問題成為政論節目裡的話題之一,地方上也因此質疑業者只是想來賺一度5.8元的躉購費率,「這真的做得起來?」「來騙人的吧?」
當彰化人對建設無感、卻又普遍不信賴外來投資者,業者只能從居民的日常困境中尋找破口。「與其說能源轉型或政策目標,不如直接說明風場會帶來哪些好處,」戴瑞文舉例,彰化人平常飽受空污之苦,CIP即提出風機是乾淨能源、可減緩空污問題等說帖,也特別選在鄉里的母親節慶祝大會場合說明風電的減污效果,希望激起關切下一代的母親們對綠能的認同。
業者也會贊助地方活動,深入社區。從贊助鹿港馬拉松、成立社區發展基金、到替農民行銷賣西瓜等,遠從歐洲來的金髮碧眼外國人,1年來努力在各種地方活動場合伸出大姆指比讚,希望拉近與彰化人的距離。
當風電商遇上政黨輪替,與地方政府溝通眉角多
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則又是另一門學問。去年11月地方選舉,過往力挺中央綠能政策的中部地方首長被對綠能持懷疑態度的國民黨候選人取代,讓風電、以至於綠能在地方頓時遇到空前阻力。事例之一,即是去年底多家風電商遞出籌設許可申請,卻因遲遲拿不到彰化縣府的同意回函而卡關,最終導致3家業者與5.8元躉購費率錯身。
至今地方綠能推動仍持續傳出受阻消息。好比原訂要做為綠能專區的台西工業區,遭雲林縣長張麗善改為產業專區,日商因此傳出撤資;彰化縣則遭媒體指不放行風場陸上工程建設,與漁會的談判也毫無進展。
平心而論,綠能建設雖是源於中央大力推動,但地方也能從中獲得好處。好比中央法規規定風電業及一定規模以上的光電業者,必須繳納回饋金給地方政府及鄉鎮公所,若以設置量最大的彰化縣計算,至2025年縣府每年將可因風電增加超過3億的收入;雲林、苗栗也分別將有5千萬及4千萬。這對財力並不豐厚的農業縣來說,無非是一筆重要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