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0日,統治利比亞42年的格達費(Muammar Gaddafi)在其家鄉蘇爾特(Sirte)被反抗軍俘虜並槍殺。當時,利比亞民眾湧向街頭歡慶「革命」勝利,西方國家領導人稱讚利比亞人民選擇自由、民主,並承諾給予支持和援助。
今天,一個「笑話」在利比亞家喻戶曉:「我們以為格達費死後,國家會變成杜拜,沒想到成了索馬利亞。」——持續內戰使利比亞面臨分裂危機,國民經濟瀕臨崩潰,人民生活舉步維艱。如今的利比亞,像是一列失控的火車,滑落斷崖。
部族派系爭鬥傾軋 國家面臨分裂危機
格達費死後,利比亞陷入無休止的內戰。不同政治黨派和武裝組織的衝突以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的滲透,使利比亞出現了4個「政府」並存的局面:位於東部城市托布魯克(Tobruk)、由國民代表大會支持的東部政府;位於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由宗教勢力支持的「救國政府」;在聯合國主導下成立的民族團結政府;位於德納(Derna)、由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組建的「政府」。
其中,在聯合國利比亞支助特派團主導下成立的、國際社會承認的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有名無實,缺乏施政的基礎和民意支持,舉步維艱。而代表世俗勢力的東部政府和代表宗教勢力的西部政府背後則是長期積累的深刻矛盾和利益衝突。
當地分析人士認為,如果內戰持續,國家分裂將不可避免,未來利比亞可能按照地緣和文化差異分裂成西部的黎波里塔尼亞(Tripolitania)、東部基里奈卡(Cyrenaica)和南部非贊(Fezzan)三個「國家」。
石油產量嚴重下滑 國民經濟瀕臨崩潰
利比亞是非洲石油已探明儲量最多的國家,石油曾是利比亞的經濟命脈和主要支柱,95%以上的出口收入來自石油。然而5年來局勢巨變,內戰衝突愈演愈烈,利比亞石油產量隨之下滑,2016年年初至今,日均產量只有35萬桶,不及格達費時代的1/4。
內戰持續以及「伊斯蘭國」等極端勢力侵入,使利比亞原油基礎設施和港口遭到破壞。而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組織獨立武裝控制產油區,不聽東西政府號令,儼然「國中之國」,石油收入無法得到合理分配。
石油產量銳減再加上國際油價暴跌,嚴重衝擊利比亞國家財政,外匯儲量急劇下降。由於產業結構單一,過去大量商品依靠進口,現在購買力下降,造成市場商品物資短缺,通貨膨脹嚴重,經濟陷於崩潰邊緣。
格達費時代後期,聯合國已解除對利比亞的經濟制裁,的黎波里當局也開放外國投資,擁有石油美元支付能力的利比亞迅速成為外國投資青睞的熱點,大量外國投資和工程承包公司湧入。
然而今天,幾乎所有外國公司都已撤離利比亞,未完成的工程計劃成為廢墟,外國公司的工程營地早被盜搶一空。
民眾生活舉步維艱 人身安全面臨威脅
憑藉油氣資源帶來的豐厚收入,利比亞人民的生活水準曾在非洲名列前茅。而現在,由於通貨膨脹,購買力縮水,利比亞民眾的基本生活物資難以得到保障,更談不上過往的奢侈消費。
教育和醫療資源短缺,失學兒童日益增加,醫院缺醫少藥,病患得不到及時救治,大學和醫院裡的外國教授和專家都已撤離。城市供水供電時常中斷,電話、網路系統大面積癱瘓。幾十萬利比亞人為逃避戰亂移居鄰國,淪為難民。
除了生活上的困難,利比亞民眾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也無法得到保障。市場裡隨處兜售武器彈藥,武裝匪徒幫派充斥城市,綁架、勒索等各類犯罪案件層出不窮。警察系統幾近虛設,根本無法履行維護社會治安的職責。不同派別的民兵武裝隨處設關卡,徵收過路費和保護費,還不時為爭奪地盤大打出手。
2011年內戰「結束」迄今4年,利比亞仍然深陷無政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