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44位總統歐巴馬再過9個月就要成為「前總統」,隨著8年任期進入終樂章,越來越多訪問歐巴馬的人會想知道:回首來時路,他心中有哪些「最……」──最得意的成就、最深沉的遺憾、最可惜的未盡之業、最回味無窮的一天、最艱難煎熬的時刻、最期待的後世評價……
日前,歐巴馬接受福斯新聞網(Fox News)「周日福斯新聞」(Fox News Sunday)專訪,與主持人華萊士(Chris Wallace)談到自己總統任內「犯下的最大錯誤」時,他將目光投向國境之外,但焦點不是在他任內坐大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不是血腥而漫長的敘利亞內戰,不是俄羅斯與中國的勢力擴張,而是利比亞。
軍事干預結束,噩夢上演
「(利比亞是正確之舉,但是我們並沒有好好規劃干預之後該怎麼做。」歐巴馬如是說。聽起來平淡無奇,但反而讓人更加好奇:這個北非國家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全球超級強權的最高領導人耿耿於懷?
2011年10月20日,大權獨攬42年的利比亞強人格達費(Moammar Gadhafi)被俘、慘死,鏖戰8個月的利比亞內戰──又稱2月17日革命(17 February Revolution)──至此告一段落,以美國、北約(NATO)為首的「聯合保護者行動」(Operation Unified Protector)軍事干預宣告勝利。
然而勝利的喜悅非常短暫,「反格達費」的共同目標消失之後,利比亞全國陷入無政府的暴力衝突,格達費殘存勢力負隅頑抗,地方部族與民兵軍頭爭搶地盤與石油利益,伊斯蘭主義者(Islamists)與世俗主義者水火不容。戰後利比亞的休養生息與民主轉型之路,從一開始就步履維艱。
從伊拉克到利比亞 重蹈覆轍
建立一個可運作的政權遠比摧毀一個獨裁政權困難,儘管有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慘痛經驗,美國與歐盟仍然在利比亞重蹈覆轍,軍事干預收兵之後似乎急著走人,並沒有全力協調利比亞各方分配權力利益、建立合作模式,也沒有協助利比亞奠定國家治理機制基礎。
2012年1月,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NTC)警告二度內戰危機迫在眉睫。2012年9月11日,東部大城班加西(Benghazi)美國領事館遭暴民與武裝團體包圍,美國大使史蒂芬斯(Christopher Stevens)殉職。2013年9月,利比亞戰前日產160萬桶的石油業幾乎癱瘓,越來越多地區陷入民兵割據。
情勢持續惡化。2014年5月16日,班加西爆發激戰,第二次利比亞內戰(Second Libyan Civil War)揭開序幕。同年8月,伊斯蘭主義民兵「利比亞黎明」(Libyan Dawn)攻佔首都黎波里(Tripoli),成立「救國政府」(National Salvation Government);國際社會承認的利比亞政府和國會流亡東部城市托布魯克(Tobruk)。利比亞從此出現兩個政府、兩個國會、多個割據勢力並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