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沙龍》氣候變遷威脅上餐桌!專家示警:氣候異常恐造成瓜果不甜、好米難種

2019-10-27 08:00

? 人氣

面對氣候變遷造成的糧食生產挑戰,台大農學院長盧虎生(左)建議,政府應投入更多預算於科技研發,導入智慧農業、培育好的品種等,增強台灣農業面對氣候變遷時的「戰鬥力」。右為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張靜貞。(顏麟宇攝)

面對氣候變遷造成的糧食生產挑戰,台大農學院長盧虎生(左)建議,政府應投入更多預算於科技研發,導入智慧農業、培育好的品種等,增強台灣農業面對氣候變遷時的「戰鬥力」。右為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張靜貞。(顏麟宇攝)

氣候變遷不只造成冰山融化,如今更已威脅每個人的日常三餐。學者指出,台灣位置近赤道、受氣候變遷響甚鉅,農作物也因極端氣候及全球增溫而影響產量,未來因此造成的農產損失恐高於全球化貿易,應盡速增強調適的「戰鬥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26日舉辦思沙龍,以「土地變了,農業怎麼辦」為題,找來台大農學院長盧虎生、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張靜貞及天使農業科技董事長陳宏志,分享台灣農業及食物在氣候變遷下所遇到的風險及轉機。

20191026-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長盧虎生(左起)、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張靜貞、天使農業科技董事長陳宏志26日出席思沙龍「花早開、蟲不來-土地變了,農業怎麼辦?」座談。(顏麟宇攝)
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長盧虎生(左起)、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張靜貞、天使農業科技董事長陳宏志26日出席思沙龍「花早開、蟲不來-土地變了,農業怎麼辦?」座談。(顏麟宇攝)

氣候變遷已是無可迴避的現實,而距離赤道不遠的台灣首當其衝,農業也將因此遭受巨大挑戰。盧虎生說,氣候變遷不僅推升全球平均氣溫,冷、熱極端氣候發生次數也增加;但同時台灣的農作受限環境及地形、必須著重高生產力及高附加價值,兩個因素相加,勢必造成巨大衝擊。

盧虎生舉例,近年全台白天溫度維持一定水準,夜間溫度卻上升,日夜溫差縮小的結果導致植物夜間消耗過多養份、進而拉低產量。此外,當熱浪一波波襲捲,會導致雞蛋產量降低、奶牛無法產奶;低溫天數減少,也會讓包含荔枝在內的作物春化作用不夠、終致產量大減。

氣溫之外,旱、澇、寒急劇交替,加上複合性的異常氣象,都會讓現今農民慣於栽培的物種難以調適。盧虎生也示警,若未來全球氣溫持續上升,台灣種好米的挑戰將越來越大,上升至一定程度時,「台灣有沒有夠吃的米、還很難說。」

經營蘭花產銷的天使農業科技董事長陳宏志也說,花卉業由於銷售和節慶相關,會在前一年透過計算摘期等方式預訂每個月的生產量,但近期氣候變化越來越大,也都影響銷售狀況。他舉例,今年日本遭逢暖冬,冬天當地蘭花仍能開花,導致市場供給量大增,台灣蘭花銷往日本也因此受影響,「本來的行銷計畫全都亂了套。」

20191026-天使農業科技董事長陳宏志26日出席主持思沙龍「花早開、蟲不來-土地變了,農業怎麼辦?」座談。(顏麟宇攝)
經營蘭花產銷的天使農業科技董事長陳宏志說,近期氣候變化越來越大,也影響花卉銷售狀況。(顏麟宇攝)

每年農委會統計農作物因颱風、強降雨等天災造成的農損金額達123億,而盧虎生則預估,未來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農產損失將逐步出現、甚至恐大於因貿易自由化所造成的影響。若不即時調適,可能影響民生穩定,造成社會、政治動盪。

面對氣候變遷造成的糧食生產挑戰,盧虎生建議,政府應投入更多預算於科技研發,導入智慧農業、培育好的品種等,增強台灣農業面對氣候變遷時的「戰鬥力」。他也直言「因應氣候變遷的各種研發都是商機,」台灣若能找出解方,還能推廣到東南亞其他鄰近赤道的國家、一起抵擋氣候變遷,「不用悲觀,好好準備才是王道。」

盧虎生認為,除了投資新農業技術,社會也應對糧食及氣候議題投入更多關注。而面對近期加拿大大選中氣候變遷對策成為候選人政見之一、卻少出現在台灣政治舞台,他也嘆,台灣公民教育不足,一般人對食物、環境、生態與人的關係沒有意識,不關心相關議題,就不會反應在選舉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

尹俞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