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月專文:京都為「洛」 傾心中華文明

2016-11-12 06:40

? 人氣

京都,古稱平安京。桓武天皇延曆十三年(七九四)自長岡遷都以來,至後鳥羽天皇建久三年(一一九二)鐮倉幕府創設,而後移都於東京,其間約一千餘年奠都於此。為日本政治史上和文化史上的一段極盛時代,稱為「平安時代」。日本在明治維新(十九世紀後半廢封建,行中央集權,並吸收歐美先進文化,求取富國強兵之目的)以前,實以中國之典章制度文化為其模範。七、八世紀之際為中國唐朝最強盛時期,當時向唐朝廷「朝貢」的外國計達七十餘國。唐以文明國自稱,而對四方外國一律視為藩屬國,稱四方與唐之貿易關係為「朝貢」;而唐與四方之貿易關係則稱「回賜」。至於日本,在聖德太子攝政時代便派其臣小野妹子為「遣隋大使」。小野妹子入隋,不但把佛教輸入日本,甚至將中國的典章制度也移植進去了。推古十一年(隋文帝仁壽三年,六○三)日本制定冠位十二階,翌年又制定憲法十七條,為日本歷史上所謂「大化革新」之先端。隋代雖然只有三十八年,但日本不定期派遣「朝貢」團體之行為,在入唐以後不減反增,並且以學一般文化的「留學生」及專學佛法的「留學僧」相隨,有些人更長期居留唐土,大量而深層地學習中國的政治、法律及文學、藝術,遂形成了中古時期燦爛的「平安文化」(一稱「王朝文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日本飛鳥時代遣隋使小野妹子,輸入中國的佛教以及典章制度,為「大化革新」之開端(取自Twitter)
日本飛鳥時代遣隋使小野妹子,輸入中國的佛教以及典章制度,為「大化革新」之開端(取自Twitter)

下面舉其中之若干具體現象:

桓武天皇遷都之後,因為仰慕唐代大國之風範與文明,遂仿唐之首都「長安」,而定其京城之名為「平安京」。其後營造平安京的主要幹道,亦仿長安如棋盤之結構,縱橫設道路,其由東西平行者,由南邊的一条、二条、三条、向北而至八条、九条;南北行者,中央大道為「朱雀大路」。其東為「右京」、其西為「左京」(「右京」較早荒廢,中世以後,以上、下區分為「上京」、「下京」)。

日人又稱京都為「洛」,則同樣是因為崇尚中國相對於「西京」長安的「東京」洛陽。洛陽曾經是中國的東周、西漢、西晉、北魏之首都,以及隋、唐的東都。「洛」字成為京都的異稱(例如「入洛」、「上洛」、「歸洛」、「洛西」、「洛陽」)。我從前住宿的地方在京都北部,靠近銀閣寺的疏水之畔:「京都市左京區北白川銀閣寺道」,所以那個地方是「洛北」,也是「左京」。平安時代以來,從日本人稱他們的首都既含長安之義、又影射洛陽,可見他們傾心中國文物文明之一斑了。

至於一条到九条,到如今仍然是京都人日常活動的重要地標;只是往昔的「朱雀大路」已經被「河原町」所取代。「河原町」是現代京都的南北行主要大路,而其中以南北中段的「三条」和「四条」最為熱鬧,許多的商店、禮品店、百貨公司、電影院、餐飲店、旅館,甚至於書店、土產品、醬菜店都擠湊在那裡。京都當地的人都喜歡稱那一帶鬧區為「三条河原」、「四条河原」。如果說「三条河原」、「四条河原」代表著現代京都的摩登生活地區,只要從那一帶稍稍一轉進巷弄裡,就會看到窄窄的石板道路、黯黯的木造老屋,門柱上掛著的也是老舊的日文門牌,標示著一些豪奢的傳統餐飲店家。牆裡的櫻枝和柳條不經意地伸出牆外,給人全然不同於河原大馬路上的景象。這些陳年的,細緻又蒼茫的,屬於京都老故事的景象,不知已經延續了多少年?有一段稱為「先斗町」的地區,至今仍是藝妓們獻歌弄舞展藝之處。每到傍晚時分,常可以見到盛妝嬌美,梳著高髻,穿著華麗和服的年輕女孩,小心的提著裙襬踩著碎步,三三兩兩相伴走進這些巷弄裡。自古以來多少女性的青春在往來這一條窄窄的路上消逝去,而她們所表演的傳統歌舞,日本人稱為「文化國寶」。

河原町車站。平安京的主要幹道,亦仿長安如棋盤之結構,縱橫設道路,其由東西平行者,由南邊的一条、二条、三条、向北而至八条、九条;中央大道為「朱雀大路」(現在的「河原町」);其東為「右京」、其西為「左京」。(取自維基百科)
河原町車站。平安京的主要幹道,亦仿長安如棋盤之結構,縱橫設道路,其由東西平行者,由南邊的一条、二条、三条、向北而至八条、九条;中央大道為「朱雀大路」(現在的「河原町」);其東為「右京」、其西為「左京」。(取自維基百科)

京都這個都市,除了街道的規劃井然有序,受到唐代長安京城的影響外,其地及附近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寺院、古剎與庭園特別多。究其原因,也是與遣隋使、遣唐使的歷史有關。遣隋使和遣唐使,本來是一種外交和貿易行為的稱謂,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企圖,乃是對於中國文化的吸收。平安時代以前,日本的文化本來不甚高,藉由此外交與貿易的團體以及隨團體赴中國留學的「留學生」和「留學僧」,他們全面而大量地吸收了中國的文化,包括文學、藝術、音樂、醫術、技藝等等。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宗教方面,佛教的傳入。佛教原本是印度的宗教,漢代傳入中國之後,經由唐代而擴大深入;然而日本卻是經由中國吸收了印度的佛教。

*文章出自有鹿文化出版,林文月《文字的魅力:從六朝開始散步》,隨書附贈「而今現在──林文月和一雙兒女的作品朗讀」CD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