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談了5G MOU的事,事實上,5G在台灣的熱度,是遠遠不及物聯網的,甚至於連智慧城市都比不上。其中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在於,5G談的是技術,關鍵的是專利,而這都是非常深層的研究投資,需要的是長期累積的研究基礎,但在台灣,這一段雖不能說是一片空白,但大家心裏也都清楚,當我們在談要有核心關鍵專利時,是會心虛的,因為,過去幾年台灣幾乎沒有人放錢、放人、放資源真正投入於底層基礎的技術研究。
前不久有一個5G研討會,那一個場子其實不大,但我發現有幾位上市櫃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輕車簡從、低調的坐在後面位子上,就是想聽聽5G技術發展的討論。
之後,與其中一位聊到那天的研討會,他非常感慨,他說:「台灣5G很冷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根本就沒有人在投資研究5G技術,因為那是需要非常大的投資,是要從很底層研發開始累積的長期投資,但台灣廠商幾乎沒有人在做這件事,反而是物聯網很熱,為什麼,就是因為物聯網就是用現成的技術,就是做應用,做產品這件事,與研究技術是完全不同的層次,相較之下,台灣廠商自己掂掂口袋,怎麼選都會選去做應用、去做物聯網,不會有人去選擇去熬幾年投資技術,而且就算做出來也可能沒有市場價值,這樣賭法,不是台灣廠商現在的路數。」
他說:「中小型的電子業者也就算了,就算是現在檯面上營收幾千億、上兆的電子業大哥們,你去看看有幾個真的有在做這種關鍵技術的底層研發投資,除了鴻海,我想其他人即使有也不多。」
這位總經理說的是實話,但我不禁要想,現在大家都不長期投資研發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我們真的都太慢了,現在做也來不及,所以應該要四兩撥千金的去做一些應用,像是物聯網、像是智慧城市嗎?
廠商的選擇是如此,但政府的選擇呢?當改版後的「亞洲・矽谷」改以物聯網作為計畫發展核心,想的是立刻就有生意做的角度嗎?我不能說這樣的想法是錯的,我也不想辯論物聯網產值的中的硬體裝置比重高低,但我只想問一個問題,以台灣現在的技術基礎實力,在未來的物聯網世界中,我們能扮演什麼角色?裝置設備?應用服務?系統整合?
談5+2產業,談智慧機械都很好,但我們是要做那機械手臂,還是要連那指揮機械手臂的大腦都能做?而如果要做,又該是誰做?誰能做?
不論是物聯網、智慧城市,這些都是已經看到生意的題目,真的不用政府太操心,除非,除非有人只想要挑個軟柿子吃。
前不久,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說:「台灣應以智慧城市打造東方矽谷文明」,蔡英文回應說:「你講的就是我們想的」。
那,林百里、蔡明介講的,又是誰該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