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文學近日出版中文新書《綠島》,今(17)日下午於西門明星咖啡舉行茶敘,邀請作者楊小娜與媒體現場座談,聊聊作者自己,也聊起了被她收藏在故事中的那些人與事。
1999年,台美混血的楊小娜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畢業,隨後來台和阿姨短暫定居台中。一次偶然拜訪台北,巧合走入車站旁的二二八紀念館,當時正好館內在舉行葛超智(《被出賣的台灣》作者)的展覽,楊小娜走了一回後,內心大受震驚,便選擇以書寫的方式,將白色恐怖時期的真實故事轉譯成文字,又揉合部分虛擬情節,一併填入小說《綠島》中。
楊小娜說,這本書前後花了13年耕耘,「之前台灣對二二八事件的沉默,是最想把這本書寫出來的動機。」即使過程很多次覺得困難、無法繼續,但又覺得這本書意義非常深遠,堅持一定要完成。她也分享,自小在美國長大,其實並不了解台灣歷史,書寫反讓她更加明白台灣的過往,同時藉書籍的出版,讓世界看見這曾在台灣身上烙著的「傷痕」。
「美國假裝事情都沒發生 在共產跟極權中選了蔣中正」
《綠島》故事主時間軸為1947至2003年,以蔡姓醫生一家三代為主線,有別於多數相關書籍以男性作為出發點,楊小娜選擇以女性觀點出發,盼能寫出女人的韌性,即使家庭遭逢劇烈變故,仍獨力撐起整個家庭的故事。
書中主人翁歷經越戰、尼克森訪中、中美建交、台美斷交、江南案、陳文成案件、美麗島事件、台灣解嚴,甚至到2003年的SARS,內文亦談及許多攸關認同的歷史。楊小娜說,書中很多針對美國在二二八扮演的角色具批判性,更指出美國當時假裝事情都沒發生,背棄了台灣正受政治迫害的人。她認為,美國自己也明白蔣中正是極權統治者,當時只是為避免台灣被共產主義席捲,「只能在共產跟極權中選擇一個,所以選了蔣中正」,台灣就被犧牲了。
戒嚴陰影猶在 「美國人」身分訪談困難重重
談及寫作《綠島》過程中的難處,楊小娜說,寫小說本身就很困難,再者,寫異國故事、語言、文化非常具有挑戰性,因此擬出很多草稿和樣本,一開始的故事切入點甚至還想過用「媽祖」作為故事開端,因為祂有巨觀的角度。
此外,她也說,畢竟自己還是以美國文化在思考的人,怕在研究二二八歷史的過程有疏漏,也擔憂角色認同會不會偏頗,「訪談」更是困難點之一。楊小娜為能感受當代氛圍,過去幾年間訪問很多7、80年代出生的人,她說,即使過了將近半世紀,仍有很多人不敢提這些禁忌,「特別是要跟一個美國人分享二二八」。
欲藉文字平反往事? 楊小娜:自己是美國人 沒有權力
現場有記者提問,是否有意藉《綠島》為家屬平反,楊小娜回應,寫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也認為自己是美國人所以沒有權力。不過自己曾在美國舉辦幾場分享會,很多台裔美籍人士、或一些60年代出生的台籍移民者出席,跟她分享他們自己的故事,也感謝楊小娜寫出這些故事,讓第三代的台灣人能瞭解這段歷史。
對於歷史,楊小娜指出,「過去的歷史可以給我們勇氣,遺忘過去是非常危險的。」她認為,歷史是一個很好的工具,除能鑑往知來,亦能作為抑止錯誤再犯的警惕。至於台灣未來發展情勢,楊小娜笑言「我只是個作家」,不過仍抱持樂觀態度,認為台灣終能走向公平、正義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