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頒發的電影金馬獎,多數獎項再度落入港片與陸片手中,如何扶植國片市場再度成為話題,由已故旅美台籍國際主義運動者陳逸松么女陳雪梨所發起的野薑花公民協會,近日在網路上發起名為「給台灣電影一塊地發芽成長.讓我們的孩子能看到台灣的故事與傳奇」的連署,呼籲文化部立即制訂國片映演比率,國片銀幕配額每年不少於30%。
該協會連署書指出,影像是台灣這一代的語言,一個社會不能沒有自己的文化傳承,不能沒有機會說自己的故事,電影是建立社會核心價值最有力的媒介!但台灣國產電影目前面對一個惡性循環的困境:拍好的電影欠缺映演舞台,投資人經常血本無歸,本土電影人除了校長兼撞鐘、身兼數職,還可能得等上數年才能拍一部片。
「再好的球員,沒有球場,也打不出世界冠軍; 再好的種子,無法在水泥地發芽、成長!」
該協會指出,韓國前總統金大中當年領頭倡議國片映演比率的保護政策,經過十多年的孕育,才造就今日韓片之輝煌。韓國明確提升電影文化的高度,作為國家基本建設之一。
反觀台灣,十多年前的國片市場及品質,公認領先於韓國,我們從來不缺故事及電影製作人才,但經歷了這許多年來政府的文化市場完全開放決策,國片今天面臨難以突破的的困境。
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唯有適用普世的「文化例外原則」,以2015年5月22日立法院通過的《電影法》修正案第六條為依據,我們力挺文化部挺身而出,即刻制訂國產電影的映演比率。
唯有透過制訂電影院廳一年中上映國片的天數,才能保障台灣國片有一定的放映空間,才能促進更多投資人支持國片產製,並讓更多台灣影視人有機會拍台灣的電影,讓台灣的孩子們能看到台灣的傳奇與故事,「我們不希望在我們的文化生活中,國片永遠缺席。」
該協會強調,他們不排斥外片,但多元化的台灣社會,反而難得見到本地電影蹤跡,政策扶植國產影業,將有助於開發更多的電影觀眾族群,擴大院線及發行商的利基,中長期而言,絕對是雙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