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理應是重大環境成就的台灣空污改善過程,但一切都變了調。
過度預警效應: PM2.5監測標準變更:
2014年10月1日,環保署在空污團體的壓力下及馬總統的指示下,突發奇想捨棄台灣長久以來使用的美式空污指標,將英式懸浮微粒標準搬來台灣,開始實施所謂「細懸浮微粒(PM2.5)指標」[1],提供所謂民眾日常生活上之行動建議,並與現有空氣污染指標(PSI美式)兩者併行而用。這造成台灣目前空污監測雙軌的亂象。環保署改採用英國PM2.5顏色預警系統[2],造成監測上所謂『過度預警』現象,空污“紫爆”成為新聞重要字眼。儘管近年來台灣的空污問題呈現正面的改善趨勢(除東南部秋冬季節逢大氣循環不良,空氣污染濃度累積上升,唯PM2.5最重要的長期年均值,並未出現惡化現象),但因環保署捨美式,採用片面、單一的英式懸浮微粒警示標準,而非延用多年美式的PSI/API,出現了紫爆警示天數增加,經媒體大幅報導紫爆,造成民眾認為空污日益嚴重的錯誤印象,也造成學校停課、各縣市升起所謂『空污旗』,呼籲減少或停止戶外活動等,毫無科學證據支持的各種空污恐懼亂象,對經濟社會活動的產生巨大衝擊。
透過更多有效政策(但非無科學證據的無效政策),台灣可持續改善空品質
針對台灣空污趨勢,若對從工業革命及台灣自快速工業化後的歷史有縱深與全面了解,當前空氣品質對健康的危害,實不如新聞報導如此驚悚、絕望。事實上,台灣早過了空污黑暗期。
不成比例的空污恐慌造成社會經濟損失,全台灣出現對空污的巨大集體恐慌,戶外空污成為無所不在、民眾無所遁逃的巨大健康夢饜,也讓民眾幸福感劇減,更造成日常活動如學生戶外體能活動受到影響,進而造成無必要的經濟社會巨大損失。奇怪的是,台灣當前空氣品質,比起全球前10%最佳空氣城市雖有改善空間,目前台灣正處於工業化以來最佳空氣品質狀態乃一事實。為何『民眾空污焦慮』超乎尋常,並與『空污科學真相』出現如此巨大的差距? 讓數據說話,台灣目前PM2.5年均值23ug/m3,尚優於全球主要城市戶外空氣品質的平均值。WHO PM2.5排放標準經過多次修訂,逐漸於近年設定長期高標到10ug/m3。排放標準加嚴,是中長期努力目標,全球包含台灣人在內,有九成以上人口呼吸的空氣都達不到此標準,(Less than 1 in 10 people live in a place that complies with WHO Air Quality Guidelines)[3],只要台灣空氣持續改善(從過去十多年都是呈現改善趨勢),沒有必要自己嚇自己。
*作者為前瑞士國際抗癌聯盟,國際菸害防制主任/顧問。本文選自作者即將出版的新著《關於台灣戶外空污,恐慌外,你應知道的科學真相》,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