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林間,找回讀歷史的感動:《走向古道,來一場時空之旅》選摘(1)

2016-12-13 06:00

? 人氣

大小粗坑古道。(黃福森提供)

大小粗坑古道。(黃福森提供)

約莫是千禧年左右的某個午後,新竹李崠山區某個密林深處,我望著穿過杉林空隙灑在石砌碉堡上的斑駁光影入神,整個人彷彿走入悠遠的時光隧道,腦海中開始想像隱藏在幽幽杉林背後,是怎樣的一段歷史。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大多數人都聽過新竹尖石附近有個李崠山古堡,也知道這裡曾發生過一段抗日事件,但對於相關戰役的經過,以及山區尚存的碉堡陣地位於何處,卻始終像山裡的霧一般曖昧未明。

帶著滿腹疑惑,我利用好幾個假日的午後,在圖書館翻查日治的《蕃地地形圖》,一字一字、一頁一頁地解讀著《理蕃誌稿》上詭譎的中文地名翻譯。然後,我多次走入這片山區,在杉林木中穿梭,試圖尋找昔日歷史所遺留下的斷垣殘壁,並試圖拼湊出這個地區曾經擁有的故事。從此,這裡的每條登山路徑對我開始有了不同的意義,每次的造訪也不再只是登山健行而已……

我不是一個歷史學家,也算不上是文史工作者,坦白說,小時候我也很不喜歡讀歷史,可是我喜歡悠遊在山水之間。打從小學四年級爸爸帶著我走入新北市中和圓通寺後山的山徑開始,山徑後方的未知世界,就不斷地吸引著我一次又一次走入山林。我永遠猜不透山路每個轉折後方,會有何種美景迎接我的到來,也許是一片蒼翠青草谷地,伴有一方清淺的溪流,或有飛瀑流泉,抑或奇石峭壁……,無論是哪種景致,都會讓我駐足停留而興奮不已。

走過台灣不同高度海拔的郊山、中級山及高山,原來僅鍾情於山間自然奇景的我,卻在山徑悠悠轉轉間,發現山徑古道的故事更令人著迷。像是路邊不起眼的奇岩怪石可能是藏著歷史迷蹤的石碑;草叢裡的駁坎遺跡可能是先民開拓的遺址,或是日據時代炮台、監督所、駐在所等曾經存在的斑駁記憶;而跨越小溪的古橋,原來隱藏著古早時先民渡河的智慧;還有不時出現的石砌蹬道,埋藏著就地取材、水土保持的工法痕跡。眼前的古道和登山小徑,不再只是單純的上山下山之路那麼簡單。

這些驚喜帶領著我,越走越深入古道研究的領域。當整個區域內原本四散的山徑古道完整串聯起來時,大時代的歷史故事也自然在我眼前舖陳開來。像是整個李崠山區日軍與泰雅族原住民激烈戰鬥的路線,衍生出後續理蕃警備道路設置,以及深山中駐在所興衰的故事;走過平雙煤礦古道,望著深山中古老殘存的坑道及礦坑口,令人不禁回想起那些年繁盛的煤礦產業曾在我們的經濟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還有一八九○年劉銘傳修築台北基隆間的鐵路工程意外發現沙金,開啟了基隆河沿岸的採金熱潮,讓九份金瓜石地區在昔日當台灣還是殖民地時期,成了名震日本的全國第一金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