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是台灣的驕傲,這是政治人物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幸的是,政治人物掛在嘴邊的話,可能是最不真實的話。台灣在民主化的歷程中已經歷了三次政黨輪替,依照美國學者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的標準,台灣的民主已經鞏固了。但鞋子穿得舒不舒服,只有穿鞋的人知道。不論是西方的經驗或台灣的經驗,民主成長的歷程其實相當緩慢,事實上,台灣的民主仍在吸奶嘴階段,根本還沒有長大。尤其選舉即將到來,民主幼稚病的癥狀已經愈來愈明顯。
台灣民主的奶嘴有兩個牌子,一個是統獨牌,一個是明星牌,只有丟掉這兩個牌子的奶嘴,台灣民主才能長大。大人給小孩奶嘴,其實是給小孩一個虛假的安全感,非常廉價,卻有用。民進黨給台灣民主餵的是統獨牌奶嘴。為什麼要用奶嘴來形容統獨?台灣有相當多人用意識型態這四個字來形容統獨,但看了數十年的統獨之辯,根本就沒有意識型態的內涵,其實就是民族主義的情感與情緒而已。因此,統獨與奶嘴的性質更接近,它是空心的,不能真正讓小孩吃飽,卻能得到心理的慰藉。
台灣民眾長期吸食統獨奶嘴,養成了幾個壞習慣。第一個壞習慣,把統獨當成衡量公共事務,甚至於是非對錯的天平,這也是台灣有總統選舉至今,從未見過有意義的政策辯論的原因。在統獨面前,誠信不重要,能力不重要,只要政治正確就OK。第二個壞習慣,當台灣面對中國大陸的崛起時,陷入了統獨單一面向的思考,而且是負面思考。簡單地說,中共是威權政府,必然會垮台,而不思考中共政權的其它特質;中共任何對台作為,都是統戰,都要拒絕,而不思考台灣可以如何利用;中共不講信用,所以不能談和平協議,而不思考如何創造中共不必也不會違背協議的條件;統一就是被中國統一,而不思考統一可以是雙向的,其內涵更可以是多元的;每一次選舉,都說是台灣保衛戰,但選了六次,政黨輪替三次,台灣有被賣掉嗎?現在看起來,這個傾向似乎是隨著中共實力的增強而強化。
統獨牌的第三個壞習慣,是統獨的價值凌駕於民主之上。如果說民主是台灣面對中國大陸時的驕傲,為什麼民進黨反而在這幾年不斷限縮民主?尤其是民主制度所必需的獨立機關,如監察院、大法官、中選會、NCC等等,都已失去了獨立性,至於應代表社會良心的知識分子以及新聞媒體,也是一樣受到統獨奶嘴的控制。
統獨奶嘴不丟,台灣民主不僅不會長大,還會愈來愈畸形。
台灣民主的第二個奶嘴是明星牌,也就是對政治人物的迷戀,例如*神、*迷、*粉的稱呼,都是這種迷戀的反映。民主要長大,需要的是公民,公民才會當主人,而不會迷戀政治人物,更不會把政治人物當救世主。公民無偶像,因為主人不會把公僕當偶像。一旦把政治人視為偶像,你就成了政治人物的工具,他一吹號角,你就會隨之歡唱。一旦把政治人物當偶像,你就看不到他的問題或缺點,甚至於美化他的缺點與問題,為他開脫。例如白目被視為坦白,無禮被當成率真,說謊被認為是小節,貪污可以說是為了台獨等等。可信任的政治人物,可以說是鳯毛麟角,所以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對政治人物永遠保持警覺,抱持懷疑之情。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政治人物一旦被當成偶像,他就真的會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以為天命歸己,他會把群眾當工具,把制度當掣肘的障礙,於是乎他對權力變得愈來愈貪得無厭。歷史上的狂人皆是如此,尤其是幼年民主,更容易如此。
這兩個奶嘴,已綁住了台灣民主的成長。吸奶嘴的人,不會獨立思考,他們往往迷失在網路社群中,只會跟著起哄而已。日本社會學家岩本茂樹說:「人應該是要追求真實的,但如今人們不去追求事物的本質,反倒去追捧不存在的、虛無的事物,這潮流讓我覺得恐怖。」「這群人的行為模式會被摸透、被控制,就像購物網站自動推薦『你可能感興趣的產品』,不知不覺中,人們會被引導到一條原本他們不會走到的路。」這些話所描述的,不就是台灣嗎?面對大陸的挑戰以及民主的未來,台灣需要的不是國安五法,不是沒收公投法,台灣需要的是公民,是丟掉奶嘴,懂得獨立思考的公民。這樣的民主,才是台灣的底氣。
*作者為前海基會副董事長。本文原刊《遠見華人菁英論壇》,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