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籍的克勞蒂奧今年初才抵達布干維爾,委員會主席也是2018年12月才由前愛爾蘭總理埃亨(Bertie Ahern)歇下任命。埃亨於去年10月參加歐盟、紐澳、美國、日韓與斐濟共同組成的國際會議,受到布干維爾政府邀請而接受任命。此外,內戰造成的創傷仍歷歷在目,克勞蒂奧指出,當地的通訊傳播、基礎建設、電力供應都是棘手難題,還要加上險惡而天災頻繁的氣候,「環境真的很艱困」。
但不到一年之內,公投委員會還是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目前至少有20.5萬人登記為選民,男女比例接近50:50。布干維爾人口僅約25萬至30萬人之間,選民登記率高達6至7成,比2015年自治政府選舉還高出20%以上。
此外,為了符合和平協議的「三根支柱」,自治政府也花費相當大的力氣,持續蒐集並銷毀內戰留下來的槍砲彈藥,直到公投委員會認可進度。「我們的任務就是確保公投和平進行,也具有公信力,」克勞蒂奧說。
這場獨立公投將分批舉行,先從最大的兩個鎮布卡(Buka,自治政區首府)與阿拉瓦(Arawa)開始,緊接著才是較遙遠的鄉村,最快也要等到12月才能公布結果。一共設有829個投票站,800個位於布干維爾島,其餘29個位於巴紐各省以及偏遠礦區,澳洲與附近的所羅門群島也各有2個投票所,以便離鄉背井的布干維爾人民投票。
民心嚮往獨立 現實難允許
「人們意見並不分裂,」當地一名倡導和平與婦女權益的運動人士哈可娜(Helen Hakena)說,「大多數布干維爾居民希望投下贊成(獨立)票,人們都說想要自由,從1960年代開始我們一直努力爭取自決,我們希望可以結束這一切。」
然而,潘布納礦場早在內戰時就已關閉,在沒有其他礦場或工業發展、只能依賴農業的情況下,獨立後的經濟發展則是公投背後懸而未解的疑問。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SW)金融系教授強德(Satish Chand)調查,布干維爾政府每年稅賦收入僅美金70.5萬元(約台幣2150萬元),而從巴紐政府獲得的撥款則約美金121萬元(約台幣3700萬元),強德寫下:「這代表至少在2016年以前,布干維爾財政上自給自足的能力不到6%」。
面對尷尬的生計問題,哈可娜也不情願地承認,她不會投下贊成票。哈可娜說:「身為布干維爾女性,這很傷我的自尊,雖然很希望獲得自由並成為獨立國家,但我不覺得我們準備好了。」
哈可娜指出,布干維爾曾經相當富庶,但內戰毀了一切,她只希望回復到基本狀態。她認為,雖然目前狀況並不完美,但布干維爾現在的教育、醫療、通訊和交通等建設都還可以,因此她會爭取更大的自治權。「巴紐政府現在掌握一切,這些都不在我們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