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裡的恐龍,是科學家藉由琥珀中的蚊子肚子裡的一滴血液複製出來的。在琥珀中尋找恐龍的身影?這樣的「異想天開」如今有了依據。一群來自中國、加拿大、台灣、英國與美國的古生物學家9日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恐龍標本。
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邢立達與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Royal Saskatchewan Museum)教授麥凱勒(Ryan McKellar)領銜的論文已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
「一段毛茸茸的尾巴,就像一棵掃帚菜」
從照片來看,琥珀中的恐龍標本非常小,保存完好。邢立達表示:「是一段毛茸茸的尾巴,就像一棵掃帚菜。」尾巴展開後長度約為6公分,推測恐龍全身長度也只有18.5公分。標本背面有著栗棕色的羽毛,腹面則是接近白色的羽毛。
邢立達說:「由於琥珀的特殊性,我們眼前的恐龍尾巴與生前的形態非常接近。」這件標本發現於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來自白堊紀(Cretaceous)中期的森諾曼期(Cenomanian age),距今約9900萬年。今年6月,其團隊已宣布在琥珀中首次發現古鳥類標本,此後又開始在同批琥珀中尋找類似尺寸的非鳥小恐龍。
介於似鳥龍類與尾羽龍類的「基幹手盜龍類」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表示,這段尾巴標本包括了至少9個尾椎,研究人員將其起名「伊娃」。從「伊娃」的尾巴骨骼形態來看,它與典型的非鳥虛骨龍類恐龍類似,區別於典型的古鳥類;從羽毛來看,標本可歸屬於基幹手盜龍類。
手盜龍類是虛骨龍類的一個演化支,其中不乏一些非常小的個體,比如生活在1億6000萬年前中國華北的近鳥龍,體長僅34公分,重約110克,就是一種擁有飛羽的小型恐龍。
台北市立大學曾國維教授:恐龍能被樹脂包裹時已死去
台北市立大學運動能力分析實驗室教授曾國維表示,基於目前骨骼形態,還無法判斷伊娃標本是幼年個體還是成年個體。此外,它沒有掙扎的跡象,也沒有明顯的皂化外觀,很可能在被樹脂包裹時已經死去;但標本又沒有明顯的腐敗特徵,說明它可能剛剛死亡,是一具相對新鮮的遺骸。至於伊娃標本的死因,目前還沒法斷定,自然死亡或被掠食者捕殺都不能排除,還需要進一步的詳細研究。
麥凱勒指出,羽毛形態是本次研究的重點之一。伊娃標本上保存了非常精緻的羽毛形態學細節,包括尾部羽毛與羽囊的排列方式,甚至微米級的羽衣特徵。更重要的是,這些羽毛都具有纖細的羽幹,長有交替的羽枝和連續且均勻的羽小枝。。
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黎剛表示,研究團隊獲取標本後,綜合運用多種無損成像和分析方法進行研究,得到了隱藏在羽毛內部的尾部脊椎的高清3D形態。
想讓恐龍復活?目前還是科幻
既然恐龍標本如此「新鮮」,能否提取DNA用來複製?研究人員表示,由於「伊娃」的「年齡」近1億歲,遠超過DNA半衰期,以目前技術條件尚無可能獲得有價值的DNA片段,科幻電影中復活恐龍的場景,短期內還無法實現。
琥珀堪稱大自然的博物館。與沉積岩化石相比,琥珀中的動物能夠保留許多與生前幾乎無異的細節。得益於此,人類終於有機會一睹恐龍的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