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機場捷運前後歷經20年建設,全長53公里,橫越三個直轄市,共設有21個站(未來將延伸至桃園中壢火車站,增加為23站)。這條遲來的捷運,歷經這麼多年,也逐漸走向越來越畸形的發展,不僅全線的站數越設越多,機場捷運早已不只單純負責運輸往返國門的旅客,同時也必須肩負沿線居民通行需求。捷運通車是值得全民期待的好事,而近日桃園和新北之間為了票價的事情而鬧的不可開交,實在很難讓人不去聯想這中間是否又沾染到多少的政治算計,而身為專業營運者的桃園捷運公司,不僅全力參與混戰,且用詞毫不保留(詳見桃捷公司官網首頁),實在也不像是一個專業公司該有的風範。
火爆的內部攻訐
近日桃園和新北為了票價而唇槍舌劍、殘酷過招,連帶也讓管理機場捷運的桃捷公司加入混戰,該公司在首頁刊登文章打擊新北市的用字遣詞,不僅充滿情緒且不留情面,實在很難讓人相信這間公司是由台北、新北、桃園這三個直轄市,依照捷運行經境內長度的比例所共同出資成立。雖然桃捷公司一再強調要各界重視他們的專業,但是,用這樣火爆的新聞稿對付自己的股東,這種情緒性的表達方式實在很難讓人認為他們是一間「專業優先」的公司,而持股過半且對於桃捷公司具有絕對主導權的桃園市府,如果不能站在調和鼎鼐的制高點,率先阻止這種瘋狂的內部批鬥,甚至見獵心喜而變相鼓勵鬥爭,那麼,鄭市長口中的「政治人物的理性和格調」又在哪裡?
錯亂的機場捷運角色
話說回來,其實這條捷運最初的設置定位主要是「機場捷運」,對照香港機場快線的定價(里程35公里的單程票價大約400元台幣),桃捷公司提出台北到桃機21公里160元的原始票價其實並不算特別昂貴(台北到林口原票價則約100元)。只是歷年來在「捷運」這兩個字的夢幻聯想之下,已經有諸多民眾住在沿線且期待多年,大家便理所當然的希望這條機場捷運變成一條都會通勤捷運,所以這條捷運其實發展到現在,不僅連通台北和桃機,更是一路加碼延伸到桃園中壢,因此這條捷運「被」具備了三個角色:機場捷運、都會區大眾運輸、城際運輸。所以在相關的營運策略和票價訂定上,自然必須「被迫」多所兼顧。目前桃園和新北各自相爭的源頭,就是到底在票價公布之前之否已相互知會或者充分討論,但是在答案尚未揭曉之前,受到公布票價之後的民怨影響,桃捷公司也迅速的調整票價方案。基本上,已從原本的普通車與直達車同樣票價,調整為讓普通車以「生活圈」為考量進行適度降價,這個方式其實不失為是一個嘉惠沿線通勤民眾的折衷辦法。特別是整條機場捷運的載客量必然集中在機場以北的路段(註一),因此,善用定期票卷優惠的手法讓每日通勤的民眾享有可負擔的價格(同時又不會妨害直達車的運作),且吸引每日開車通勤的旅次有機會充分轉移到捷運,此舉不止可以增加搭乘量,也有助於減少道路的擁塞。至於是否維持直達車和普通車同一票價的策略,桃捷公司應該再審慎考慮並且和主要股東充分討論,如果有適當的驗票機制可以區分不同票別的乘客,那麼直達車的票價應該可以考慮再提高,畢竟,直達車能夠在任何時段,都以快捷、可預期的旅程時間抵達機場(甚至可以提供市區預辦登機的服務),那麼收取更高的費用來增加一些營收、縮減一些虧損與凸顯差異化的服務,其實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