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寓言感動了前行政院長陳沖,把此寓言冠在他的著作『法國狼與貓頭鷹:陳沖的金融觀與世界觀 』之中。
寓言的目的乃是為了告訴小國想發展經濟,需要有具體治理之道而非目標而已。各國經濟發展的方向及路徑都不相同,重要的是走出自己的路,書內容就是描述四小龍,及數個亞洲國家,政府治理的案例報告。
亞洲開發銀行顧問如何看待台灣經濟奇蹟
書中第3章(TAIPEl, CHINA'S GREAT SEPARATION),花了10頁描述講台北與中國分治特點。文章提到1951-1965年的美國金援及顧問,對協助台灣穩定物價、提供外匯、精簡行政體系、建立技術官僚體系、發展工業策略、強化技職訓練、商業民營化、農業改革、土地改革有積極的作用。(關於美援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影響,有多篇詳細報告,可參考張健所寫的『美援與臺灣經濟發展』《美國研究》1991年春季號, pp. 12-25)
文章也指出台灣政府培養出一批技術官僚,讓擬定政策與執行政策者分開,避免利益輸送;透過考試晉用公務人員,避免憑關係安插政府員工;嚴格取締貪污,監察院嚴格監督官員彈劾、包括彈劾行政院院長俞鴻鈞,經濟部長李國鼎。台灣政府的肅貪、優秀的技術官僚,開放變通的態度構成良好的治理體系。與香港、新加坡一樣,採用政經分離,不讓政治插手經濟利益。
對工業及商業的控制,則透過大型企業強制性加入全國工總及商總,以便配合政府產業策略,形成以公營事業為中心的營運體系。
1965-1989年25年間,台灣經濟不僅高速成長,所得分配十分均勻,具有了不起的經濟發展成果。
台灣經濟發展歷程
1960年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台灣經濟以極高速成長,38年間台灣國民所得毛額(GNI) 平均以每年15%的速度成長,人均GNI也以12.83%的速度增加,人均所得從154美元增加到1萬4千美元,經濟成長率平均每年達9.1%。經濟發展成功主要原因為土地改革成功,及適切的產業政策。
土地改革
1949年從大陸移居台灣人口約200萬,台灣本地人口約800萬。1949年施行三七五減租,強制地主與佃農民簽訂6年以上租約,租金以1947、1948年的土地平均產量37.5%支付給地主,佃農對農業經營之意願提高,產量顯著增加。1951-1975年開始實施公地放領,以承租耕農為主。1953年實施耕者有其田,政府強制徵收地主超額之出租耕地,放領給現耕農民。土改之後佃農農作物收入加上家禽家畜飼養收入,平均收入增加30%,農業人口從425萬增至599萬,農戶從68萬戶增至88萬戶,解決農民無地可耕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