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臺灣與大陸難以割捨的關係

2019-12-09 05:40

? 人氣

日本駐美大使杉山晉輔和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簽署貿易協定後,與美國總統川普握手致意。(資料照,美聯社)

日本駐美大使杉山晉輔和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簽署貿易協定後,與美國總統川普握手致意。(資料照,美聯社)

回顧臺灣歷史發展充滿血淚與曲折,臺灣的歷史歷經不同時期和群體的記憶層層擠壓形塑而成,臺灣的發展諸多時期深受大陸的影響,但這僅能說明臺灣與大陸的歷史與文化的關聯性,並不能代表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我們必須清楚認知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的發展主要受到國際政治結構和地緣政治所制約,尤其是受兩岸關係的發展與美國的亞洲政策所牽動,本文試圖從國際體系結構和國際經濟體系這兩方面探討臺灣所處的國際格局,以及臺灣無法割捨與大陸連結的原因。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首先在國際體系結構方面,現今印度洋與亞太地區處於中美競合的場域,從歐巴馬時期的「重返亞洲」、「亞太再平衡戰略」到川普時期的「印太戰略」;以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新型大國關係」與「一帶一路」倡議,中美均加強印太地區的共同合作與發展來獲取區域的影響力。在此結構之下,美國在《臺灣關係法》、中美聯合公報等基礎下,不斷透過國內法提升美臺關係,例如:2018年3月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了《臺灣旅行法》;2019年5月8日美國眾議院通過《臺灣保證法》與《重新確認美國對臺及對執行臺灣關係法承諾》決議案,要求對臺軍售常態化與重啟美臺貿易協定談判等。此外,兩岸關係方面,中國大陸也不斷推出相關對臺政策與措施,從「惠臺31條」到「惠臺26條」,對象從「三中一青」到「一代一線」等吸引臺灣人民到大陸發展,以此推進兩岸的融合發展。此正是臺灣所處現實環境,臺灣是無法跳脫當前的亞太格局。

其次,全球化與全球經濟格局的變革,是臺灣的經貿發展主要依存大陸的主因。在世貿組織(WTO)杜哈回合談判結束後,雙邊、多邊與區域的貿易協定談判和規則制訂成為趨勢,即便在中美互相指責對方貿易政策並相互加徵關稅,保護主義擴大之際,2018年底墨西哥、日本、新加坡等11個成員國簽署「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逐步消減區域內關稅。2019年11月4日,東協10國、中國大陸、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等15個國家,就「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達成一致協議,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即將形成。在雙邊方面,美國與中國也分別加快與日本和韓國自貿區的談判與修訂。然而,無論在雙邊、多邊或區域的貿易協定當中臺灣都是被排除在外,因此臺灣勢必要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與全球價值鏈體系中,在中美貿易競爭、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趨勢下,臺灣發展戰略在於提升產業優勢與競爭力,成為全球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11個會員8日在智利聖地牙哥簽署協定。(美聯社)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11個會員在智利聖地牙哥簽署協定。(美聯社)

最後,綜上所述,面對中美在印太地區的競合格局,反觀印度、東協國家大多採取對沖戰略(Hedging Strategy)來應對美國「印太戰略」與中國「一帶一路」,分別在經濟、政治、安全等議題領域在中美之間採取不同的合作策略,例如:2019年6月第34屆東協高峰會上公佈《東協對印太的展望》(ASEAN Outlook on the Indo-Pacific),表達東協國家對印太區域的共識,期盼在印太區域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可見對於未來印太區域發展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總而言之,臺灣不是離不開大陸,而是無法脫離國際體系結構中的地緣政治和國際經濟體系的整合,中美之間合作空間多,臺灣能採取對沖的空間與籌碼有限。因此,在深刻體認臺灣所處的環境和位置的認知下,臺灣能作選擇很少,能迴旋的空間很小,更應有智慧的在維繫臺灣人民福祉的前提下,追求臺灣的最大利益,唯有厚實自身的實力和競爭力,發展臺灣的觀光與產業的創新升級,全方位的擘劃臺灣的發展戰略,才是臺灣的急需道路。

*作者為文化大學國家發展所博士生、臺灣鄉土文化青年協會宜蘭分會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