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能源轉型腳步慢,全因化石燃料補貼扯後腿?任職德國政府能源轉型委員會的經濟學家齊辛(Dr. Hans-Joachim Ziesing)日前來台時指出,台灣政府提供太多化石燃料補貼,導致業者仍認為設火力電廠比設太陽能或風力電廠賺錢,民眾也無法體認化石燃料的真正代價。學者分析,台灣的油電補助散見在生產及消費端,政府目前卻缺乏全面性的檢視、補貼時也沒有通盤考量,不利推動能源轉型。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2014年台灣的化石燃料補貼金額高達2億美金。目前正針對國內化石燃料補貼進行全面性盤點的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指出,台灣的化石燃料補貼散見於各種角落,有些從生產端補貼,有的則補貼消費者端,好比從漁業、農機設備用油補貼,到路燈電費減半、學校用電優惠等,都算是補貼範疇,「就算沒有直接發現金,讓使用者少繳錢也是一種補貼。」林子倫說。
執政者擅用補貼討好選民 造成能源價格扭曲
事實上,化石燃料補貼在特定時刻有其必要,好比離島發電成本會因發電燃料運輸而較高,但政府仍要求台電的離島電費需比照本島費率,即是考量不應有地域性歧視,然而這些補貼所造成的影響以至於補貼政策的規劃,卻往往缺乏全盤考量。經濟部能源局綜計組長翁素真說,補貼的關鍵在於是否能藉補貼達成政策目的,又不會造成能源浪費,好比補助大眾交通工具油錢是否能將私人汽車運量移轉到公共運輸上等,但補貼成效是由各部會自行評估,能源局也沒有所有部會與化石燃料相關的補貼名單。
當化石燃料補貼權力下放,許多政府部門對補貼影響又較無自覺時,往往容易導致補貼和國家重大政策方向相反,能源轉型走一步退兩步。林子倫指出,台灣長期不重視補貼政策所帶來的問題,執政者又擅於用補貼等方式討好選民,最終只會造成能源價格扭曲、無法反映真實成本。使用者覺得少繳錢是理所當然,但當化石燃料逐步退場,自然無法接受因為能源轉型所帶來的價格陣痛。
上周立委們齊聲支持減免12歲以下兒童家庭電費,即是補貼政策浮濫的例子之一。「12歲小朋友在家用電量高嗎?補助電費大家真的會比較想生育嗎?」林子倫表示,對弱勢家庭來說,能源支出佔生活支出比重高,政府當然有立場補貼,但每項補貼都應要有更大的原則來衡量,如今有立委將補貼與生育政策連結,關聯性跟效果都是問號,更何況此刻政府又想推動能源轉型,「這個時刻真的合適嗎?」
應將補貼透明化 還原真正成本
林子倫建議,要適時補貼、同時順利推動能源轉型,首先便是要將所有化石燃料補貼透明化,才能適時檢討;接著該選定項目、還原化石燃料的真正成本,不僅能節能減碳、也有助國家財政健全,更可以把餘下的錢拿來補貼綠能、待產業成熟後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