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出獄前的評量、社區支持評估都會對收容人可否回歸社會有極大影響,然而目前法務部僅針對性侵犯做假釋前的再犯可能性評估,凸顯我國出獄前的假釋評估嚴重不足問題;本次監委履勘與受刑人談話,甚至有8成都會說出獄以後沒有家人支持、不知道要去哪、可能會變街友,對此王幼玲強調:「一定要給社區支持,不然就很難做到建構社會安全網。」
最重要的,王幼玲指出法務部應重視矯正機關專業人力不足、強化心裡衛生專業人員質量,才能有效輔導受刑人、進行心理重建、給慢性病人治療,包括酒駕問題──目前我國酒駕刑責雖然提高,但並沒有解決再犯率高的問題,王幼玲表示治本方式應該是篩檢有酒癮、疑似酒癮的收容人並轉介精神科,給予適當處遇。
現行制度釀惡性循環 監委:應設立專責醫院、精神疾病專監
監委高涌誠表示,《監獄行刑法》第一條的宗旨就是希望受刑人回歸社會,這也符合司法院長許宗力一再強調的:「受刑人還是穿著囚服的國民。」
「他是我們以後社會生活、國民的一份子,不該再用以前排外排拒的眼光看他,而是該幫助他們回歸社會、建立社會安全網、讓他們改過向善,這是很重要的一步。」高涌誠說,這目標牽涉到身心障礙者會更複雜,畢竟身心障礙受刑人有先天弱勢,監所如何做合理調整是很重要的一步。
高涌誠指出,現行制度上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審判過程耗費大量國家資源做的「精神鑑定」竟無銜接到入監服刑階段,矯正機關重新做一次頂多是入監觀察,因為人力不足,大多要到更嚴重行為出現才可能意識到受刑人有精神疾病,而監所管理員往往無法區別違規行為原因是什麼、是疾病還是不服管教,這就會在無形中增加戒護人力的壓力,形成惡性循環、無法妥善對待受刑人。
整體來說該如何改善精神疾病者的狀況,高涌誠強調應有專責醫院、精神疾病的專監;目前我國僅有台中培德與桃園女監有相關措施,但病床大量不足、培德病床不到100床,盼衛福部跟法務部共同協調出相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