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污名化的人工流產!為什麼拿掉小孩就是不負責任?

2019-12-18 08:30

? 人氣

面對生與不生的問題,「用自己的想像要求別人是容易的,但理解別人的生活、理解每個選擇背後都有複雜原因,是困難的。」

面對生與不生的問題,「用自己的想像要求別人是容易的,但理解別人的生活、理解每個選擇背後都有複雜原因,是困難的。」

「用自己的想像要求別人是容易的,但理解別人的生活、理解每個選擇背後都有複雜原因,是困難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女性常面臨選擇:選擇東西怎麼買最划算;選擇要不要結婚;選擇婚後要不要繼續工作;選擇要不要懷孕;選擇要不要生下小孩。

Y(化名)算得上精於選擇。讀博士時驗出懷孕,隔天她就掛了婦產科門診、服下RU486。第二次胎兒周數更大一些時才發現又意外懷孕,即便當時的男友說很想要小孩,她仍毅然決然選擇再一次人工流產。兩次中止懷孕帶來創傷,但都是她自己的決定,至今也沒有任何後悔或遺憾。

生孩子是女性的天職嗎?

比起有些人是因為資源太豐富而必須有所取捨,Y的果斷選擇,是來自非A則B的現實考量。

首先,生小孩的本質,在生理上就要求女性必須付出更多。Y直言,女性要生小孩,得先經歷10月懷胎過程,孩子出生後到離乳前,也多得長時間和媽媽在一起,讓媽媽的生活、甚至生命都將產生巨大轉變。有人把這理解為女性的天職,「也是沒有到這樣,」Y嘆了口氣。

(示意圖)奈及利亞警方破獲「嬰兒工廠」,未成年少女被迫懷孕,產下的孩子將被人口販運集團奪走販賣。(Pixabay)
生小孩的本質,在生理上就要求女性必須付出更多。示意圖,與新聞個案無關。(資料照,取自Pixabay)

生理之外,Y的成長背景也讓她無法想像一個公平育兒的伴侶關係。在崇尚家庭價值的基督教家庭長大,Y從小看著媽媽為家中大小事忙碌,爸爸回家就是吃飯,只有在小孩需要「管教」時才會出聲。而擔任教職的媽媽,為了帶著小孩和爸爸住在一起,自願降級調轉,Y問媽媽會不會覺得可惜,媽媽說,爸爸和家庭是他最大的成就,「聽了就覺得好可怕。」

實現自我與生養小孩的兩難

而Y是一個對自我實現有很高期待、脾氣也強的人。她因故沒有拿到國外的學位,回台後覺得不能讓台灣學界看不起他,因此接下各式助教工作及課程,根本沒有空間考慮要不要有一個小孩。此外,當時台灣的女教授們不是沒結婚、就是沒小孩,「沒有一個你可以實現自我、又可以有小孩的範例,」Y苦笑。也因此,生小孩從來不在她的人生規劃裡。

學社會學的Y分析,在公共資源稀缺的狀況下,一對配偶組成的家庭,勢必要求父母一方多犧牲、才能養育子女,「不生的人覺得小孩會造成人生『中斷』或『干擾』,用詞都很負面,但為什麼沒人思考,我們要求一個人得付出這麼多、才能做到這件事?」

育兒永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

幾年後,Y和男友分手,陷入重度憂鬱,覺得世間沒有任何事可信,渴望一段不變的關係。此時Y發現懷孕,覺得孩子是當時自己唯一能活在世上的理由,母親與孩子的關係連結不會說斷就斷,遂決定生下小孩,當個單親媽媽。

Y在女兒出生前存了一大筆錢,讓她到孩子5歲前都不需要工作。但錢之外,育兒這件事還有太多無法事先準備的地方。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尹俞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