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快速老化、生育率一蹶不振,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2020年起,國內人口就會出現負成長,但你知道嗎?相較之下,不少台灣原住民族面臨的存滅危機更加迫切。根據統計,目前全台經行政院核定之原住民族共有16族、57萬0952人,其中最壯大也是漢化最深的阿美族有21萬3181人,但5年前甫獲正名自鄒族分出的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全族則分別只有412及355人。
相較一般漢族,多數原住民文化不是都嚮往多子多孫嗎?怎麼也會有人口危機?殊不知隨著原漢生活及文化融合日深,加上原漢通婚比例愈來愈頻繁,原住民或原漢通婚家庭平均生育子女數也逐年下降,以2018年為例,國內原住民新生兒總數6680人,扣除當年原住民死亡人數4317人,自然人口僅增加2824人。
早年原住民族遭污名化的情況層出不窮,所幸在原住民同胞自身及各界共同努下,原住民文化美好的一面漸被社會大眾看見與認同。
尤其是原住民同胞深邃的五官輪廓、高亢嘹亮的歌聲、與生俱來矯健的運動神經,更讓許多原住民在藝能界、體育界表現亮眼,成為諸多鎂光燈的焦點。因為與有榮焉,近年也鼓勵了一些只有2分之1甚或4分之1原住民血統的「混血兒」,紛紛起而追本溯源,進而主動申請回復原住民身分。
混血原民子女如何「回復身分」?
根據《原住民身分法》,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結婚,除非原住民主動申請喪失原住民身分,否則,原住民身分不喪失、非原住民也不因結婚取得原住民身分;至於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所生子女,只要從具原住民身分之父或母姓氏或傳統姓名者,即可取得原住民身分。當然,即使父母皆為原住民,子女只要年滿20歲,亦可選擇自願拋棄原住民身分。
而事實證明,愈來愈多原民子弟都能認同其出生的原民文化,當然,政府的各種照顧政策,諸如原住民入學加分、公務員特種考試、可提前申領老人生活津貼等,也發揮了鼓勵作用。
因此,除了自然人口增加,近年原住民人口也有不少是源於社會性增加的因素;例如,只要提具戶口名簿證明,自己的直系尊親屬中包括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中有任1人具原住民身分,並改從其原住民姓氏或傳統姓名,即可取得原住民身分。
少子化大環境衝擊 原住民族存續岌岌可危
惟即使另外加入了社會人口增加因素,在少子化大環境的衝擊下,近年國內原住民族總人口增加數仍逐年趨緩,以2019年1到11月的最新統計為例,國內16個原住民族總人口只增加了5391人,較10年前全年減少26%,也創下歷年同期新低紀錄。
若就國內不同原住民族分別觀察,則又有盛者愈盛、衰者益衰的趨勢。舉例說,總人口有21萬3181人的阿美族,今年總人口增加了2150人,惟自阿美族以降,則人口愈少的族群人口增加愈是有限,位在高雄那瑪夏區的卡那卡那富族今年只增加了12人;位在高雄桃源區的拉阿魯哇族更只增加了8個人,族群存續岌岌可危。
值得一提的是,卡那卡那富及拉阿魯哇族原本都被誤認為是鄒族的分支,直到不久前政府才採納比較語言學學者的觀點,以卡那卡那富、拉阿魯哇及鄒族不僅語言不通,連飲食文化都明顯不同,終於完成了卡那卡那富及拉阿魯哇族正名的願望。
然不僅卡那卡那富及拉阿魯哇族人少得可憐,以阿里山為主要聚居地的鄒族人口目前也僅剩6695人,族人若再不響應「增產報族」,則若干年後,《高山青》一曲中「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的人間美景,說不定會成絕響也未可知,果真如此,無疑將是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