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至1908年間,80%的赫雷羅人和50%的納馬族人死去,他們不是被德軍殺死,就是在集中營奴役下勞動至死,或者因為營內極端惡劣的環境而病死。4年之內,估計死亡人數高達約10萬人。直到1908年納馬族與德國談和,整起滅絕事件才就此落幕。
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德國無暇顧及殖民地,當時殖民南非的英國趁機攻入西南非洲,也在此實施種族隔制度(Apartheid),赫雷羅與納馬屠殺就此被湮沒在歷史裡。直到1980年代南非走向民主化和種族平等,納米比亞的境況才開始為人重視,聯合國於1985年承認該場屠殺符合「種族滅絕」的定義,也取代1915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犯下的亞美尼亞大屠殺,被定調為20世紀第一場種族滅絕事件。
1990年,納米比亞脫離南非獨立建國,也開始向德國政府施壓,要求德國為殖民和滅絕暴行道歉、賠償,甚至曾向美國法院提出控告德國的訴訟,只為喚起國際社會注意力。2004年、大屠殺發生的100年後,德國才第一次有官員承認這起悲劇確實是「種族滅絕」,德國國會於2016年7月正式向納米比亞道歉。
史學家認為,赫雷羅與納馬屠殺不但是20世紀第一場泯滅人性的種族滅絕事件,更為日後的納粹德國提供了「榜樣」和根基,針對猶太民族發起清洗時更得心應手。
「我們的族人犧牲了,土地和牲畜被奪走,語言、文化和尊嚴都被摧毀。」,就讀納米比亞大學的赫雷羅女大生穆因江葛(Esther Muinjangue)表示,當時有好幾千名倖存的赫雷羅女性被德國人占為己有,「我的曾曾祖父就是德國人,但那種關係不是出於感情,而是暴力的產物。」穆因江葛說。
但是,納米比亞的民族問題至今仍未落幕,直到今日,歐洲白人(含德、英、荷、法等)只佔了納米比亞人口的8%,仍掌握了該國大部分的財富。當時近乎被滅族的赫雷羅人與納馬人,從來沒有拿回祖輩被奪去的土地。
「我們住在極度擁擠、人口過剩的原住民保留地,簡直就像是現代的集中營,而原本屬於我們的肥沃土地,還在那些屠殺我們祖先的人的後輩手裡。」一名赫雷羅運動人士庫圖歐(Veraa Katuuo)說,「如果德國願意賠償,我們就可以從他們手裡把土地買回來。」
After more than a century, Germany will admit to committing genocide in Namibia https://t.co/7JFkNiJexf pic.twitter.com/xGmyV9kxAY
— New York Times World (@nytimesworld) December 29, 2016
德國方面,雖然已正式道歉,並開始啟動賠償程序,主要談判負責人波倫茲(Ruprecht Polenz)卻說,不可能將賠償金直接付給屠殺受害者的子孫,而是會轉為援助的形式,交給納米比亞政府。但根據納米比亞媒體報導,德國在2011年就曾提供1億2千7百萬歐元的援助,可是全被撥給其他地區建設之用,絲毫沒有惠及赫雷羅族和納馬族。
因此,德國立場大大激怒遠從非洲前往柏林談判的納馬代表,波倫茲還在談判桌上表示「這場屠殺無法跟猶太大屠殺相比」,納馬代表當場奪門而出。「我們認為,德國政府只想道歉、不願賠償,這不但侮辱了納米比亞人和受害者家屬,更侮辱了整個非洲和人性尊嚴。」
赫雷羅族談判代表魯柯洛(Vekuii Rukoro)說:「告訴你,赫雷羅族和納馬族永遠不會放棄,我們會繼續向世世代代的德國政府宣戰。」
Exposition à Paris : le premier génocide du XXe siècle, le massacre des Herero et des Nama https://t.co/MdVoE9kJ7T pic.twitter.com/4YIP7rA3zn
— FRANCE 24 Français (@France24_fr) December 3, 2016
但部分學者指出,一一賠償受害者家屬並不切實際,德國歷史學者茲梅赫(Jürgen Zimmerer)說:「賠償納米比亞人等於創下先例,比利時需要賠償剛果、法國要賠償阿爾及利亞……還有其他的殖民帝國,也許還能追溯到黑奴貿易。」
茲梅赫說:「赫雷羅後裔也了解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