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航空城,一個最具野心的龐大開發計劃,結合陸空聯運、工業區、物流、自由貿易區、精緻農業、休閒娛樂…;這是一個無所不包的計劃,也是一個大型的國土改造重建計劃。它會是一個台灣經濟再起飛的引擎,還是一個騙局與災難結合的開始?
正因為航空城是這樣一個無所不包的計劃,其土地需求面積達6859公頃。以產業發展而言,這個數字是大到嚇人。比比其它大家耳熟能詳的產業區吧。竹科的核心園區面積632公頃,竹南園區165公頃;中科1、2期共413公頃,虎尾園區97公頃;南科的台南與高雄園區加起來為1630公頃。即使是號稱台灣最是壯闊的六輕,面積是2603公頃,其中有2255是填海取得。
所以,航空城的6859公頃,是不是太大了一點?雖然,航空城也包含其它如機場、社區、農業,但,有必要搞到這麼大嗎?台灣產業有這個需求嗎?
更何況,根據監察院去年的調查,台灣公告的工業區中,還有508公頃閒置,未公告的工業區還有1156公頃。再如已徵收正開發中者,如中科二林園區,也有631公頃,相當於竹科的核心面積。台灣,還有再需要再開發如此大面積的產業區嗎?
台灣經濟與產業面臨的顯然是轉型調整的問題,可沒聽過企業討論投資、設廠土地取得困難的問題;特別是台灣該走知識密集產業,不再走那種大面積、大廠房的產業型態時,航空城真是台灣經濟與產業的「救贖」嗎?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如果不需要,搞出這麼大的產業特區,到底是為了產業、經濟發展需要,還是傳聞中不少政客的炒地皮、賺取暴利需求呢?是真有需求還是騙局一場?如果需求遠遜供給,是不是再重蹈彰濱等蚊子工業區之覆轍?那將是土地利用的一場大災難!
當師出無名時,政府再去進行大規模的徵收,毀壞固有村落、社區,正當性何在?民眾抗爭必然激烈。航空城自救會早已展開抗議,也有八十幾歲的老農自殺。未來,航空城的徵收必然成為另一波社會運動、抗爭的焦點,政府,想清楚了嗎?台灣有必要付出這一沈重的代價嗎?政府難道不能把計劃修訂到「較務實」─縮小面積、減少徵收,以利計劃推動嗎?如果,政府堅持橫柴入灶,那很可能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
對生態保育而言,航空城也是一生態場災難。桃園大園原來是一個生態豐富的賞鳥勝地,還有著名的「彩鷸巷」;但開發後,田野、溼地、荒野將一一消失,這些,在鋪上跑道、水泥之後,未來就難以復原了。
台灣經濟是需要發展,台灣產業陷入困境,都是事實;但航空城恐怕不是解答,反而是一場騙局與災難的開始。政府,該停下腳步,想想、修正,再往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