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了提升糧食自給率,把腦筋動到鹽鹼地上。科學家在渤海灣的河南省南皮縣穆三撥村,進行環渤海地區的大規模鹽鹼地改良計畫「渤海糧倉」,希望透過農業科技創新,突破糧食增產瓶頸。據科學研究人員估算,到2020年,環渤海地區有增產百億斤(約50億公斤)糧食的潛力。
中國大陸人口佔世界5分之1以上,耕地面積卻只占全球不到9%,糧食增產一向為官方關注議題。2003年到2012年,中國糧食生產已連續9年增產,年均增長率近3.3%,不過這樣的速度似乎趕不上需求,中國去年進口糧食超過7000萬噸,已經是歷史新高,去年全國的糧食自給率89.4%,也低於95%的政策警戒線。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小京表示,中國現有18億畝(約1.2億公頃)耕地,想靠增加耕地面積來提高產量十分困難,只能從大量的中低產田和科技創新著手。
目前,在環渤海地區的河北、山東、遼寧、天津4地區中,約有400多萬畝(近300萬公頃)的中低產田和上千萬畝的鹽鹼荒地。劉小京說,如果能克服淡水不足與土壤瘠薄鹽鹼等先天限制,這些中低產田的增產潛力巨大。
64歲的許景雲是穆三撥村的農民,他說當地的鹽鹼地,在採用中科院提供的「小偃81」小麥品種後,小麥的年平均畝產從300公斤增至450公斤,增加近5成。
增產的關鍵除了使用微鹹水灌溉,就是新品種的「小偃81」小麥。「小偃」即是小麥和一種牧草「偃麥草」的雜交後代,拜偃麥草基因之賜,「小偃81」具有更高的耐鹽鹼性,進而提升產量,成為中國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