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2017年硬體新創投資趨勢

2017-01-27 06:50

? 人氣

一個優秀的風險資本家最大的競爭優勢之一是他的私人人脈網絡,這個網絡由內層和外層構成。(資料照,圖/FirmBee@pixabay)

一個優秀的風險資本家最大的競爭優勢之一是他的私人人脈網絡,這個網絡由內層和外層構成。(資料照,圖/FirmBee@pixabay)

一個優秀的風險資本家最大的競爭優勢之一是他的私人人脈網絡,這個網絡由內層和外層構成。內層是和他常常共同投資新創的風險資本家朋友們,外層則是同一領域的風險資本家們,雖然算不上是朋友,但在各種新創相關活動會見到面,喝杯咖啡聊聊是非,如果剛好旅行到同一個城市也會擠出三十分鐘純打屁的那種。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和我的合夥人常常和私人人脈網路裡的風險資本家朋友們——特別是矽谷一些主力的風險資本管理公司們——交換意見,共同琢磨最新的投資趨勢。有人可能會說這會造成羊群效應,但現實上是做風險新創投資雖然要有健康的「逆向(contrarian)」思考,但也不能夠太過「獨排眾議」,因為自己投資的公司通常需要多輪資金才能抵達正向營運現金流,如果全世界只有自己相信這個新創的逆向商業模式終究會成功,那就算自己是對的,新創還是有可能無法從其他風險資本家募到下輪資金而倒閉。

寫這篇文章時2017年已經過了二十四分之一,經過第一週拉斯維加斯CES消費電子展的盛大派對,以及第二週跟合夥人移師矽谷在舊金山辦公室工作,我們和許多風險資本家朋友聊了不少,差不多琢磨出新的這一年一些硬體投資的相關趨勢了,這裡跟所有硬體創業家分享一下。

重科技重返江湖

總部在歐洲的我們一直都很喜歡重科技(deep tech),這是因為儘管矽谷乃至於美國過去十年來投資趨勢一股腦往輕型的精實新創靠攏,資本主義氣息較薄的歐洲則從沒停止過基礎科學和硬工程上的投資,歐洲一些研究機構重鎮如南法的CEA(法國替代能源與原子能委員會)、洛桑的EPFL、蘇黎世的ETH倫敦的皇家學院⋯⋯等,都一直催生出許多重科技的硬體新創,所以我們的案件流和投資組合中一直都不乏美國許多風險資本家避之唯恐不及的重科技。

有趣的是,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們開始看到矽谷的風險資本家也開始公開鼓吹重科技,許多VC和新創的部落格甚至開始使用「anti-lean startup(反精實新創)」這樣挑撥的名詞。而且我可以告訴各位,如果在表面上大家還彬彬有禮地說重科技是新的類別,不會取代精實新創,私下打屁時他們可是有著更極端的觀點!

以今年的趨勢來說,我們預期會看到越來越多投資發生在以重科技為基礎、但可以在夠大的工商業領域裡快速擴張(scalable)的B2B新創。同時間這些重科技新創或多或少都會有專利保護(defensible),雖然不可能因此就避免被扯入專利糾紛,但是最少在公司營運不順必須提早出售時,有實質的智慧財產可以做為和買方談判的工具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