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近日發表分析,他認為中國有望在2020年達到人均收入12700美元。依世界銀行的分類標準,將是繼南韓與台灣後,第三個由低收入至中等收入,再躋身到高收入國家的經濟體。他指出,中國現階段應該以投資,而非消費來帶動經濟,並且要是有效的投資,而非低水準的重覆投資。
2010年第1季起,中國GDP增速出現連13季下滑,林毅夫分析,這是因為國際經濟還沒走出2008年金融危機造成的周期性因素,已開發國家經濟發展滯緩,對其他國家的出口需求不振。他指出,這段期間巴西、印度也是經濟成長漸緩,南韓、新加坡在同一時期,減緩幅度還比中國來得大。
由於是國際周期性因素,因此林毅夫認為,中國應採取「反周期」的經濟措施,以有效的投資,促進經濟成長和就業。「它會轉化為生產力,國民經濟就能成長,收入就可提高,提高的收入可再用來支持投資和消費的成長。」
林毅夫指出,投資應聚焦在基礎設施,「過去主要是城市和城際間的高速公路、港口和飛機場,但城內的軌道交通、地鐵和道路嚴重不足,地下管網嚴重老化。投資這些領域社會與經濟效益都無比巨大。」
另外著眼環保,節能減排建設也是投資的重點。他認為中國目前有兩大優勢,一個是舉債少,低於50%,一個是外匯多,具有3.7兆美元的外匯儲備,這些都有利於中國在建設過程中進口機械與原物料。
林毅夫先前也預估,中國還有20年的時間可以維持每年成長8%的潛力,這是他由星、日、南韓的發展歷史推估而來,同時,中國在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上,也具有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優勢」。
他推算,只要2013至2020年的年均經濟成長7.3%,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與城鄉居民收入就有機會達到十八大提出的「翻一番」目標,2020年人均收入達到2010年的兩倍,來到8800元。如果把人民幣升值因素考慮進去,2020年即可能躍升至12700美元,想要維持這樣的經濟成長,「深化市場改革」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