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動物烤焦成天敵的食物
其餘物種不是死於大火或濃煙,而是死於火災的後續影響。體型較小的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可以通過挖地道或隱藏在岩石中,來逃脫大火侵襲,但此後牠們也失去棲息地與食物,只有某些在食物鏈頂端的捕食者獲益,因為火災後,牠們有抓不完的食物可以吃。迪克曼表示:「野貓和赤狐(red foxes)會在火場第一線打獵,這是一個開放的狩獵區。」
寶貴的自然生態,還有可能挽救回來嗎?
動物數量的恢復不僅取決於種群規模,還要考量棲息地的復原狀況。例如,高海拔地區的山上植物生長速度較慢,這意味著物種復甦所需要的時間更長。有時即使棲息地回復生機,動物也回不來了。1993年,新南威爾斯省皇家國家公園(Royal National Park)一場大火燒死當地所有大袋鼯(Greater glider),迪克曼說:「這個種群實際上已經消失了。」
就像動物需要棲息地才能生存一樣,棲息地也需要原本住在那裡的動物,若動物滅絕將導至其棲息地枯竭,這就有如一種惡性循環。例如,長鼻袋鼠(potoroo)是保持森林土壤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長鼻袋鼠消失,某些植物可能無法再生,使以這種植被為食的物種餓死。生態系統建立在平衡之上,一旦一個要素垮掉,一切都會受到影響。
並不能說動物無法應對自然災害,幾千年來牠們一直在適應並處理火災,但是人類文明干預了一切,大面積的自然環境被人類開墾,並引入了外來種,導致野生動物在大火後難以回到家園。最具負面影響的人為因素是氣候危機。專家指出,氣候危機使自然災害愈演愈烈,澳洲正經歷數十年來最嚴重的干旱,去年12月的熱浪打破全國最高平均溫記錄,有些地方的氣溫高達攝氏40度。
在去年10月大火開始蔓延之前,高溫和乾旱就已經導致成千上萬隻狐狸喪命,迪克曼指出:「很多死去的狐狸從樹洞掉下來。」狐狸的棲息地也受野火摧殘,因此種群數量肯定會進一步減少。因此有些民眾認為,除非當局立即對氣候變化和動物保護採取行動,否則該國的野生動植物和環境未來還會再遭遇可怕災難。
動物醫院、動物園及救援組織正在竭盡全力應對火災,當地湧入許多志工照顧受傷的動物。野火野生動物救援(WIRES Wildlife Rescue)組織的志工葛林(Janine Green)指出:「災情很慘重,在這場大火之前就已經發生乾旱了,
所以這些動物都營養不足。牠們沒有辦法應付災難,沒有草、沒有水、沒有棲息地。誰知道他們以後還能繁殖嗎?我們以前從未見過這樣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