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專欄:財政刺激當紅,真能成為救經濟的萬靈藥?

2017-01-28 06:40

? 人氣

1946-1960年補償性財政政策:Truman(杜魯門)、Eisenhower(艾森豪)政府主張補償性財政政策,即在經濟蕭條時期,政府應當增加財政支出以擴大有效需求、增加就業量,而在經濟高漲及通膨時期,政府則當減少財政支出並實現預算平衡或盈餘,以便控制通貨膨脹。於此期間,美國經濟雖未出現嚴重的財政赤字或通膨問題,但經濟增長卻相對緩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據統計,1953-1960年間,美國實質GDP年均增速為3%,同一時期的西德、法國、義大利、日本蘇聯等增速皆遠超於美國,但考慮其餘國家處於戰後恢復時期、經濟起點較低,故美國經濟增速仍相對穩健。

1961-1980年長期化財政政策:Kennedy(甘迺迪)、Johnson(詹森)、Nixon(尼克遜)及Ford(福特)政府採取增長性財政政策,主要內容是以充分就業與經濟增長為目標的長期預算赤字政策,也是首次將凱恩斯主義的短期擴張性財政政策長期化的實際轉變。此一思想解放了財政赤字對政府的約束,事實證明,Kennedy及Johnson時期(1961-1969)採用擴張性財政刺激之後,使美國出現二戰以來最長時期的經濟增長,1969年末美國失業率為3.5%,達到了凱恩斯主義者提出低於4%的充分就業水平,但同時美國財政赤字規模仍不斷擴大,禍不單行,世界性糧食短缺及石油危機也同時爆發,在增加貨幣供給的情況下,最終導致美國在1969年末到1970年代初期的「滯脹」問題。美國通膨及失業率節節高升,促使Nixon在一定程度上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Fed貨幣供給也跟進減縮,幫助美國CPI年率在1971年出現短暫回落。然為實現經濟增長,美國政府及Fed隨後再度重拾寬鬆財政及貨幣政策,令通膨增長再度加速,1980/3更一度來到歷史高峰在14.8%。

1981-1992年赤字型財政政策:Reagan(雷根)政府主張供給性擴張財政政策,大規模削減個人及公司所得稅、增加國防及基建開支、一度緊縮貨幣供給以抑制通貨膨脹、切實放鬆政府管制等,雖政策有效提振經濟並壓低失業率及通膨,但同時美國出現雙逆差,貿易逆差不斷擴大,且財政刺激使美國由債權國轉為債務國,財政赤字在1983年已首次超過2000億美元大關,並持續保持在此水平至1986年,反映經濟改善有部分是以財政赤字上升作為代價。而後就任的Old Bush(老布希)雖以「絕不加稅」口號上台,但面對居高不下的赤字,最終仍被迫上調稅率,然經濟危機、海灣戰爭等各項因素仍使Old Bush任內赤字不斷擴大,在1993年初Old Bush卸任時逼近3000億美元大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