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獨立影像展(CIFF)1月9日宣布,從即日起無限期停辦。聲明中說,當下在本土組織化的舉辦一個真正具有純粹的獨立精神並且具有有效性的電影節已經成為不可能。獨立影像展於2003年在南京創立,共舉辦了14屆。
《新京報》1月10日一篇回顧2019年中國電影的文章中寫道:被人戲稱為中國獨立電影三大影展──昆明「雲之南」紀錄影像展、南京的中國獨立影像展、北京獨立影像展中壽命最長的中國獨立影像展也宣布無限期停辦,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我們鮮少看見最廣大人群的真實生活」
文章還寫道:「國產電影已經成為院線的絕對主流,但是我們卻鮮少看見最廣大人群的真實生活,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中國95後導演祝新向德國之聲表示:「昨天的事情讓我還挺感慨的,好像一個時代結束了。」祝新的作品曾在2019年入圍柏林電影節論壇單元。
「也許那種激情、很野蠻化的生長的感覺,就一去不復返了」,他說道。「可能也跟我們目前的審查、我們目前的創作者、創作環境都有很密切的關係。」
「也許那種激情、很野蠻化的生長的感覺,就一去不復返了」
祝新表示,在他拍電影之前,是看獨立影像展的片子一步一步成長的。他認識很多好的中國獨立電影,也是通過影展的平台。婁燁、李玉、畢贛、楊明明──「這些可能現在已經在國際上有所成就的,他們都是從這個地方出發的。」
中國獨立影像展1月9日的聲明中還寫道:對於那些仍在安全面具下盡力鼓勵獨立精神的本土電影節,我們仍心存敬意。
祝新也提到中國現有的First青年電影展、平遙以及海南、上海的國際電影節,表示它們會有一定的容納度去允許一些相對沒有那麼成熟的電影作者、相對沒有那麼商業化的電影作品去參加,但其實跟獨立影展還是有很大不同。「一是它們有比較明確的等於是跟資方的合作、有冠名,可能對影片本身製作水準的要求也會比獨立影展要高很多。在電影的表達上,它可能會有一些限制吧,因為有些可能表達很有個人趣味的作者因為製作水準的原因,就沒辦法去這些電影展。」
獨立電影展有一種特別的「味道」和儀式感
在院線電影與網絡視頻的時代,獨立電影展有一種特別的「味道」和儀式感。祝新說:「那時候(獨立)電影展可能就是隨便找一個學校的放映廳,就可以舉辦。因為影像它有可能是手機的、DV的、很普通的攝影機拍的。但現在的話,那樣的作品很可能就慢慢地從歷史舞台中消失了。或者說,有這些作品,但現在因為電影節的舉辦都需要是在電影院裡,或是一些比較正式的放映場合裡,所以也慢慢沒有原來的那個味道了。」
「因為其實有很多時候,獨立電影展的有魅力之處就在於它的私密性。就是說,我之前很想看一些片子,但它沒有辦法在像互聯網看到。我都是去影展的放映看的,去北京或是上海一些放映場次看的。對我來說,那就是一個特別有儀式感的事情。這是一個觀看的屬性。」
祝新還說,獨立影展特別有趣的是,看完影展之後,有很好的交流氛圍。「大家在可能意識形態上的交流,大過於可能我們看完一部商業電影、那種與主創人員距離很遙遠的那種交流,會很親密。」
2012年,在南京就已被勒令停辦
另據台灣中央社報導,來自中國、目前移居香港的紀錄片導演聞海表示,早在2012年,中國獨立影像展在南京就已被勒令停辦。之後,影展最重要的放映環節不存在了,僅有評獎和畫冊,成了沒有電影放映和觀眾的電影節。
這篇報導還引述聞海所著一本有關中國獨立紀錄片的書作稱,2012年11月,中國獨立影像展為了規避有關部門將獨立電影節視為政治活動的傾向,把影展重點放在實驗電影上,但所有合辦的學校、單位、電影院和飯店仍都受到壓力,電影節被迫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