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行裡忙碌的接電話、處理寄送貨物問題、與客戶泡茶聊天,還要負責茶園管理、製茶、銷售的一條龍作業,他是天芳茶行年輕老闆黃耀寬。現年25歲的黃耀寬在外面社會工作2年後,還是決定回到家鄉,接手家裡的茶產業。
採茶工平均年齡近70歲 世代斷層成隱憂
在台灣,2015年名目農業生產毛額計2982億元,占名目GDP的1.8%,而農村人口老化更是農村社會的大問題,而這樣的趨勢也能在茶產業中看到,目前在三峽地區,製茶師傅大多是5、60歲的中高齡,而採茶工平均年齡甚至逼近70歲,這樣的世代斷層也成為茶產業的一大隱憂。
年輕人為何會想回到農村發展?在普遍對勞工不友善的大環境下,原先在宜蘭大學念機械的黃耀寬,在大學畢業後,也找了一份與本科系相關的工作,但薪水少,又常常需要加班到凌晨。正好家裡需要人手幫忙,於是他決定逃離糟糕的工作環境,在2016年5月時,回家接手傳承五代的天芳茶行。
學習老一代經驗 找尋新世代茶產業方向
黃耀寬走訪各個產銷會,學習老一代的經驗與銷售模式,在舊思維中慢慢釐清新世代的茶產業的方向,是每個青年農夫都會面對到的挑戰,而不同於傳統的「茶人相輕」,黃耀寬也參加青年農夫自組的交流聯誼會,互相切磋技術並探討改良的方式,他對於政府推動的證照與考核制度都持正面態度,自家茶園也取得有機茶園認證,時代的發展讓標準作業程序與傳統製茶工藝都受到同等的正視。
「由於還在學習階段,很多事都還是以父親的意見為主。」黃耀寬謙虛的說,雖然從小就會幫忙家中的工作,但黃耀寬認為,由於回歸茶產業還不到一年,自己現在技術上還是有很多不足之處,在技術面仍要與父親學習。
谷芳茶園老闆李昌峻 從18歲就投入茶產業
同樣身為青年茶農的谷芳茶園老闆李昌峻,就對茶產業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他從18歲與妻子結婚後就一頭栽進家裡的茶產業中,原先也是照著父母親的做法,以販賣高山茶為主,自家製茶為輔。在4年前,他們突然意識到了有機與健康的重要性,於是一古腦兒的投入有機生產,向農會請領青農貸款,設置新的機器設備,並改善茶樹的配置方式,讓土壤地力能夠持續,並採取有機農法,讓農作物不殘留有害物質。
不同於老一輩的價值觀,對於證照與評鑑方面,天芳與谷芳兩家茶行的新一代都正面看待,谷芳茶園的李昌峻與洪佳玉兩夫妻,不但都考到了製茶、品茶、評茶三張執照,目前就讀高二的女兒也取得製茶師執照,是去年全台灣年紀最輕的製茶師。
「只是想和家人一起工作」,李昌峻認為,當初想接手茶園是希望能夠全家人有更多的時間相處,他也提到,一家人常常會帶著吉他到茶園,工作累了就在茶園裡唱唱歌。喜歡攝影的他們也會趁著到南部收購高山茶時,拍攝山間的「珍奇異獸」,茶可以說是已經完全地融入生活每一個角落。
「我兒子的茶居然賣出去了」極力反對的父親也驚訝
「想要做出能給自家人喝的茶」,李昌峻表示,在轉變成有機種植的過程中,也面對許多難題,由於有機茶需要花費許多成本,家人的不看好也讓財政出現問題,他們只好靠著自己去向外貸款,如今漸漸有了起色,讓當初極力反對的父親十分驚訝的說:「我兒子的茶居然賣出去了」。
青年茶園有志一同 盼轉型休閒農園
對於未來的發展,兩位青年茶農都希望走向休閒農園,向民眾傳達茶產業的相關知識。
黃耀寬表示,希望能夠建設一個讓大家能一邊欣賞茶園風光,一邊休閒泡茶的好地方,讓茶產業更接近一般大眾。
李昌峻則希望茶園能負起社會責任,希望與附近的學校合作,讓傳統的農業能夠更加平易近人,或許也能喚起孩子對農業的興趣,期待未來能填補台灣農業極度嚴重的世代鴻溝,讓農業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