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大選終於落幕,民進黨蔡英文政府以前所未有的817萬超高票獲得勝選連任,得票比例高達57%,在諸多外在因素像是太陽花運動殘局、中美貿易戰、香港反中事件等諸種衝突中,以無比堅毅的人民選票支持表達了親美、拒中和台灣主體性的立場。這是自從1996年台灣第一次超越憲法內閣制精神而執意舉行總統直選以來所展現的最高獨台精神意志。然而,在這個全世界都在想方設法超越國族界線來形成更大市場區域聯盟的全球化時代,這個看似進步的「保台」及「維持現狀」國家立場,卻也是與「渴望求變」的東亞和時代發展趨勢完全相反的保守立場。借用卡夫卡的隱喻修辭,這叫做「在捍衛政權上贏了,卻在未來經濟發展上輸了大轉型的機會」。
在選票結構上,民進黨大贏主要是大量增加了兩種民意支持: 一是年輕世代首投族的完全支持,有將近118萬的新選票幾乎完全投向保台立場。二是反中和恐中運動奏效,使得本來比較理性的中間選民被最高國家危機和恐懼總動員而站邊投票。前者乃是歸功於解嚴後三十年來本土派在意識形態和歷史教育中長期經營的成果,通過修改教材「去中國化史觀」來支援建國運動,但同時卻也做了迥異於當代其他民族國家做全球化史觀與世界觀轉型工作。因而,新世代知青的史觀教育,只知有台灣,不知台灣與中國的聯繫,更不知兩岸問題乃源自二次世界帝國戰爭所造成的「分裂國家」普世議題,因而造成了年輕世代激情「反中、抗中」並自以為很進步的政治立場。後者則是因應「反中運動」的效應,這是被媒體有意誤導的經濟停滯矛盾,從本該被檢討的國家全球化經濟轉型失敗政策誤導向對中國的敵意。
總之,民進黨的大贏確保了本土派政權和國內建國運動的勝利,卻也因過度激烈地反中,使得未來需要通過兩岸和解與合作來進行的「區域性經濟整合計畫」將更窒礙難行。如果十年之內亞洲最大自貿區「東協十國」及其整合亞洲超過十五個國家的自由貿易聯盟RCEP興起,在區域中被孤立的台灣將會遭遇比面對中國崛起更激烈的經濟災難,這是在勝選之後應當擔憂的問題。
至於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在這次選舉上得到552萬票,只得到38%的民意支持來說,他不只翻轉了過去藍綠六四比的基本盤,也使得原本渴望「通過親中來發大財」的民意挫敗。藍營的選票流失主要有幾種: 一種是上述的理性中間選民因恐懼而解散站在國家保護主義那邊。第二種是藉由韓流民粹所動員的選民,本來並不是藍營主軸,原來在市長選舉中支持的群眾在總統大選中有所退縮。這是原本以資產階級、軍公教和中產階級為主的政黨想學民粹策略,在市長選舉上初嚐勝利滋味但卻在總統大選中失敗的教訓。主要是因為市長和總統選舉是完全不同的政治場域,前者是實質建設和民生議題,後者則多涉及認同政治和主權論述,因而需要完全不同的政治修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