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熱氣會上升。正是這種溼暖空氣(上升氣流)的運動,構成了大雷雨時那些迅速壯大的積雨雲。暖空氣向上移動,碰到了雲塊頂端攝氏零度以下的空氣後冷卻下來,形成水滴與冰粒。這些水滴與冰粒又從雲端落下,途中跟其他水滴結合,在落回地面時漸漸變大這些下墜的水滴與冰粒帶動一股下降氣流,強烈的氣流猛力將冰與水滴摜在一起,再將它們碎裂開來,這種摩擦力會產生靜電。亂流將雲塊裡的帶電分子重新組合:質地較輕、攜帶正電荷的冰晶與水滴往上升;質地較重、攜帶負電荷的「軟雹」又名「霰」,會聚集在雲塊底部。當雲塊飄移,下方的地表會攜帶正電荷。等電場增強到某個程度,就會發生閃電,中和這種不均衡的電壓。
閃電是大氣能量的釋放,以之字形強光呈現,最高時速可達每小時二十二萬五千三百公里,溫度能高達近攝氏三萬度,幾乎是太陽表面溫度的五倍(有人估計閃電的溫度還可以更高,來到近攝氏五萬度)。
劈哩、啪啦、隆隆、轟!閃電的聲響是熱空氣快速擴張產生的衝擊波。
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閃電發生的情況更為頻繁。佛羅里達州是美國最容易發生閃電的地區,從奧蘭多市到坦帕市之間的地帶又有「閃電巷」之稱。而在全世界,特別容易遭雷擊的地區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尼、阿根廷、哥倫比亞、巴拉圭、巴西、盧安達、肯亞、尚比亞、奈及利亞與加彭。二○○五年,美國太空總署的閃電影像感測器記錄到全世界閃電次數最多的地方,是剛果共和國的山區村莊基夫卡(Kifuka)。
一九九八年十月,閃電擊中正在剛果共和國東部卡塞省(位在基夫卡西南方約五百公里)進行職業賽事的足球場,其中一支球隊全數罹難,另一隊安然無恙。這場悲劇一面倒的怪異災情不免讓人對閃電心生狐疑,視它為一種超自然破壞力。
一直以來,人類賦予閃電各種象徵意義。雪、熱氣或霧靄等氣候狀態會覆蓋大片區域,對區域內的人們造成的影響差異不大。閃電就不同了,它似乎會鎖定目標:獨自在田地裡的人,或者像剛果那個例子,找上群眾之中的少數人。古希臘人相信,眾神之王宙斯能夠以一記閃電擊斃敵人。而在北歐古代的宇宙論裡,脾氣暴躁的雷神索爾掌管天廷,駕著山羊拉的戰車橫越天際,山羊腳蹄會射出閃電。
十九世紀歷史學家、康乃爾大學創辦人之一安德魯.狄克森.懷特(Andrew DicksonWhite)說,閃電「古怪的運作方式」讓人「強烈相信它具有邪惡本質」。
十三世紀熙篤隱修會(Cistercian)的僧侶、海施特巴赫修院的凱撒里烏斯(Caesarius)講述德國特里爾一名神職人員的故事。當時暴風雨來襲,那名神職人員想去鳴鐘─那個年代時興以這種方式驅除閃電。可惜,他不但沒能嚇退閃電,反而慘遭雷擊。凱撒里烏斯說,那人的罪在閃電中被揭發,因為閃電剝除他身上的衣物,吞噬他身上某些部位,顯示他是因為虛榮與不貞受到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