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的會計相對複雜,而且過去也缺乏良好規範。一個主要困難牽涉到「合約服務利益」(Contract Service Margin, CSM),意思是保險公司在保單生效日,對於該保單全期所預估之利益。保單價值準備金在確定風險沒有發生之前,都應該當作債務,並且列在資產負債表而非現金流量表上。
然而,IFRS 17最具爭議的改變,其實是讓資產和負債同樣按照以市價衡量。以前,負債以帳面價值,亦即發行時的價值來計價。但利率降低,導致折現率也跟著降低。於是光靠複利就無法還清未來的負債,如果根據最近的低利率去調整資產負債表上過去出售的保單,這些負債的現值會提高。
然而,儘管新標準會給保單發行者帶來難題,卻也會讓報告更能反映資產品質。如果保險公司現在就因為這項改變感到有壓力,它們之後的壓力應該會更大。它們或許一直希望在保單到期之前,利率會回升到以前的均衡狀態,但這個論點似乎越來越沒有說服力。無論如何,長期利率大幅取決於市場預期,而非央行政策的操縱。
這個成本壓力造成的其中一個結果,可能會讓保險公司更不願意承擔大規模的長期保險。與此同時,保險公司也會藉由可轉換公司債(convertible bonds)去調節資產負債表上的負債部分。在正常情況下,可轉換公司債是一種債務,但監管者會為了資本適足率的考慮,將其列為股東權益。
CLOs問題令人擔憂
另一個爭議倒不是因為成本,而是基於穩定性。當低利率無法繼續傳給要保人,保險公司可能會「追求回報」(reach for returns),並降低它們的投資標準。昔日能有合理回報的投資,即使之前的評等都還是在可接受範圍,現在可能會變得很不穩定。在歐洲,負利率時期已持續了一段時間,《紐約時報》指出,投資級債券最低等級的BBB級債券出現了「需求暴增」的現象。在市場全面波動下,這可能引發可投資資產潛在的短缺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的報告強調,亞洲保險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未評級債券的數量仍在不斷增加。
由於投資者永遠希望獲得更好的風險調整後報酬(risk-adjusted returns),「追求回報」的正式定義相當模糊。儘管如此,某些目前尚未完全了解的機制,似乎依然會讓風險評估中既有的失真問題,在低利率環境中更嚴重。例如流動性(liquidity)就是一個很難量化的重要概念。
持有抵押貸款憑證(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 CLOs)的問題日益令人擔憂,這種公司債務工具令人想起2008年金融風暴時的擔保債權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CDOs)。與此同時,一些外匯持有量沒有得到對沖,或者對沖的時間比標的證券(underlying security)要來得短,匯率一旦波動,可能就會導致總體經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