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延丁專欄:夜來風雨聲 故事知多少

2017-02-12 06:30

? 人氣

恆春古厝空拍照, 攝於2013年,現在古厝外的草地全被圈進鐵絲網劃入開發範圍,已經被怪手挖開,包括部分竹塹。(寇延丁提供)

恆春古厝空拍照, 攝於2013年,現在古厝外的草地全被圈進鐵絲網劃入開發範圍,已經被怪手挖開,包括部分竹塹。(寇延丁提供)

夜宿恒春,總覺得一夜都在下雨。正逢恒春風季,那種連風帶雨的感覺。但是早起看看地並不濕,不像下過雨的樣子。第二天、第三天還是一樣,一夜風聲雨聲。不過彼時已經知道:我耳中的雨聲不是真的雨聲,而是房前房後竹葉在風中拍手的聲響。或者,更準確一點,是竹塹的聲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古厝竹塹照。(寇延丁提供)
古厝竹塹照。(寇延丁提供)

我是到了恒春第二天,在張家古厝轉悠,才第一次把 「竹塹」這個詞跟實物對上號。第二天一早,借宿家庭的主人張洧齊帶我熟悉環境,指著那一道密密實實的由竹子組成的屏障告訴我:「這個竹塹就是我們家族的城牆,比城牆還好,因為我們祖先種下的都是台灣原竹種刺竹,比鐵絲網還管用。甚至比城牆還耐久。同期建成的恒春古城,城牆幾經修繕,而祖先種下的竹塹,如果不是人為破壞,可以一直延續到現在。」他站在張家古厝比劃著:「竹塹外面還有護城河,一道很深的溝,有水,外面還是一道竹塹——原來這竹塹還不是一層,是好幾層。之所以要這樣層層護衛,是因為附近的原住民太厲害了。儘管建這房子的先祖還娶了一位原住民家的女兒姨太太住在白沙,但一定要重重衛護才能安心。」

張洧齊告訴我,我暫住的張家古厝與古城同齡,恒春古城建城一百四十多年,也就是說,一夜沙沙作響讓我疑似雨聲的,是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竹塹被恒春東北季風撩撥出的 「古樂」——我好幸運。

恆春張氏家族聚落圖。(寇延丁提供)
恆春張氏家族聚落圖。(寇延丁提供)
恆春張氏家族聚落遷徙圖。(寇延丁提供)
恆春張氏家族聚落遷徙圖。(寇延丁提供)

恒春張氏的祖先来自福建漳州平和,客家人張原吉是明代遺民,明末移民恒春墾荒造屋,到張洧齊已經是第十一代、他剛剛出生不久的兒子是第十二代人,但聽他介绍,渡海而来的福建張氏在台灣已經傳到了第十四代,七千多人,是恒春第一大姓,曾是佔地最多的「瑯嶠皇帝」。

恆春古厝照。(寇延丁提供)
恆春古厝照。(寇延丁提供)

恒春古城是遊客必去的景點,1875年、清光緒元年在這裡築城設縣,是台灣僅存、專門用於防守的單邊城牆。古城周邊保存至今的古蹟、特別是仍在使用的家屋已經不多了,目前所存幾處都是建於不同時期的張家古厝,洧齊夫婦和他們剛出生不久的兒子住的是恒春北門古厝,是移居恒春的第五房第六世張文珍建,是獨特的「恒春厝」。

恆春古厝短出簷。(寇延丁提供)
恆春古厝短出簷。(寇延丁提供)

所謂「恒春厝」,與恒春的風有關,恒春多風、且是大風,恒春古厝最大的特點,就是防風,冬季有「落山風」,夏季有颱風,都強勁無比,所以恒春古厝不僅沒有房檐,還會在房檐位置的瓦上再加蓋幾層磚或者女兒牆,把房頂瓦壓住,免得被風吹落揭翻。 沒有了探出來的房檐,但還需要房檐的功能,恒春古厝相當於在房檐外又加蓋了一道牆,像是把房檐也蓋到了房子裡,一進門向左右一看,就像進到了一條窄窄的巷子裡,他們管這叫「巷路」。

恆春古厝巷路。(寇延丁提供)
恆春古厝巷路。(寇延丁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