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街頭藝人、馬戲與雜耍表演,有可能像歐洲、日韓ㄧ樣,結合舞蹈、戲劇、魔術等元素,在展現特技外,結合出有故事、有劇情的完整作品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自2010年代開始,一群台灣街頭藝人便陸續前往海外藝術節取經,如今他們以實驗為概念,定期舉辦工作坊、訓練課程與表演呈現,奮力將從異國接收的養分,落地到台灣土地上。
台灣的街頭藝人開始相揪,遠赴日韓、歐洲取經闖蕩的時間點,約莫是在2012年左右,台灣街頭藝術文化發展協會(下稱:街藝協會)理事長陳信達說明,因為過去街頭藝人都是非科班出身,獲取藝文資訊的管道較少,後來一方面因為網路開始發達,一方面也是有人開始跟劇場圈合作後,大家才開始會交流國外的藝文活動資訊、組團進修。
「看完外面的世界,期待自己家鄉也有這樣的風景」
陳信達回憶,自己是在2011年前往歐洲,一邊自助旅行,一邊在路上表演,當他抵達義大利的費拉拉(Ferrara)時,正巧碰上當地的藝術節,因此大開眼界,「很難想像一個城市,就像城堡一樣,然後可以整個封街,很多藝術家在街上秀表演、創作。」
這一批闖蕩海外的街頭藝術家,不只快速吸收海外資訊、學習外國制度,回到台灣,也串連起社群,定期相約練功、討論,而有鑒於過去對外、對政府溝通的無力,更萌生創立組織的念頭,一切就差臨門一腳。
真正讓協會成立的契機,是2017年台北市街頭藝人證照考試。當時考試過程中,發生評審屢屢打斷表演,更有藝人潘美辰落馬等事件,也讓街頭表演需不需要證照資格的討論,躍上檯面,當時余天、許智傑等立委,並曾為此召開公聽會。
儘管考照制度的爭議至今仍未解決,但街藝協會倒藉此機緣,於2018年正式成立,並由陳信達擔任首屆理事長,「假設一個人去跟文化局說考試制度不公平,就會被當個人意見,但如果有協會,一群人的力量就會比較大。」
「看完外面的世界後,會期待自己家鄉也有這樣的風景」除了對公部門溝通外,街藝協會也期望將過去幾年海外進修的經驗,帶回來培養台灣表演者,其中,街頭作品實驗室是一大主力。
街頭作品實驗室把街頭藝人聚集起來!
街頭作品實驗室從2017年便開始舉辦,陳信達說明,最初是因為許多街頭藝人不了解有哪裡可以進修,因此有經驗的老手把大家聚集起來,大家彼此分享創作、給意見,剛開始只是簡單的晚會表演,後來開始跟劇場界合作開工作坊,除了學習表演、肢體訓練外,也教大家創作劇本、聲音、服裝等環節,更會與劇場導演合作開發節目。
去年底,實驗室已於華山文創園區舉辦4屆不同主題的成果發表,包含以舞蹈為主軸的「肢體」、「角色」多為戲劇類型,「驚喜」以魔術為主,「遊戲」則強調互動性;陳信達指出,這個過程讓表演者開始思考,如何夠過表演說故事、傳達思想,而不是只糾結於技巧強不強、帥不帥。
除了透過表演與民眾對話,街頭作品實驗室也開始舉辦推廣活動,讓大小朋友可以體驗雜耍球、綢吊等表演。陳信達說,表演者在這過程中,也能學習怎麼跟民眾互動,像對綢吊表演者來說,吊在空中放開手轉圈,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但要讓民眾體驗時,就會非常困難,他們也要學會在其中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