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商場上向來是競爭合作並存,供應鏈上的企業脣亡齒寒,多數企業都不願看到華為受到制裁從而影響自身業績。從行動上來看,華為在2019年已經開始就向美國企業轉讓5G技術進行洽談,任正非還曾表示「幫助美國建立起5G的產業,對華為有利」。這或許說明,拋開零和博弈的思維,「雙贏」更可能實現。
在今天,美國已經認定中美關係的競爭成為了主流,所謂的雙贏邏輯顯然難被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接受。但若華為真的開始向美國進行技術轉讓、對美國通訊技術升級產生積極作用,那麼商界的天平自然會更向合作的方向傾斜,所謂的「華為威脅」就不攻自破了。不過這一切的前提,仍然是華為的實力,以及華為能生存下來的能力。
能打破二元對立語境?
合作和競爭本就是一對並存的矛盾。所謂「華為威脅」背後的「中國威脅論」,就是認定了「威脅與被威脅」關係的二元對立語境。而華為的技術實力、地緣政治因素以及意識形態的桎梏都促成了這種二元對立想法的形成。但平心而論,全球5G技術的有力競爭者除了華為外,還包括瑞典的愛立信(Ericsson)和芬蘭的諾基亞(Nokia),但美國不僅沒有對此二者感到威脅,反而對其推出資助政策,顯見當處在二元對立語境時,很容易將合作與競爭變成「有我沒你」的單選題。
而華為所面臨的挑戰,也正是中美衝突的縮影。貿易、地緣、科技乃至軍事上的中美競爭還將發酵,如何因應和跳出、打破這種對立的語境,將是中國大陸未來要花很長一段時間尋找的答案。「中國威脅論」已難以迴避,更毋需迴避。中國大陸固然可以繼續強調「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都絕不稱霸」的原則,但就像華為一再強調不做「孤家寡人」一樣,現在的西方世界,至少作為霸主的美國不會相信。
中國大陸的確有全球戰略佈局的需要,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首先就是富國、強國之夢,繼續增強綜合實力,和華為要「站到世界最高點」的理想有共通之處。中國大陸在「韜光養晦」的同時「有所作為」,看似是對已經暴露的矛盾有激化作用,但是也可能是另一種典範轉移和相互理解的開始。
華為要和競爭者合作共贏,甚至要創造競爭者來改變企業合作的生態,未必不能形成更加良性均衡的行業勢態;北京舉起自由貿易的旗幟,強調全球多極化和國際關係的公平,對全球氣候變化、反恐、維和等問題發揮更大作用,真正實現「強而不霸」的實踐,才能最終破除「中國威脅論」的語境。
外界開始認識到中國大陸的實力提升,或許正是這一過程的開始。畢竟,華為的競爭對手們是因為認識了華為並經過多年的合作交手,也獲得了合作的利益,所以報以尊重的態度。曾經,「中國威脅」只是想像,今天這種想像因為中國實力的崛起成為了真實的恐懼。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威脅」只會愈演愈烈,一旦對立的語境不再合適,威脅論也終將過去。
身處台灣的我們,此前在執政者政策方向「唯美國是從」及為爭取連任所激發的「反中恐懼」下,整體沉浸在這種二元對立語境之中,最後選民所投出的史無前例817萬票結果,已徹底說明「中國威脅論」的憂慮可以將社會扭曲變形到何種地步。然而恐懼與憂慮並無法解決實際的問題,當前台灣所真實面對的困境,是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下一代產業政策仍方向不明,以及因此所產生的低薪、貧富差距與社會公平性的問題。
在大選激情結束後,台灣仍然要面對正在競標且標金持續攀升的5G頻譜將花落誰家,以及5G能否成功為台灣的製造業與經濟帶來新動能。在此情況下,民眾更需要走出二元對立的語境、拿掉「中國威脅論」的妖魔化濾鏡,踏實看待對岸的發展、對台利基以及華為合作的優劣分析,才可能真正走上對台灣發展有助益的道路。
*本文原刊《多維TW》月刊051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