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不但是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的一年,也是中美科技競爭激化的一年。以華為為首的中國科技企業遭美國「出口禁令」威脅,命脈被架上一把大刀。然而,華為還是存活下來了。
2019年12月31日,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透露,華為預計2019全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8,500億元人民幣,比前一年成長18%左右。同時,全球有700多個城市、228家世界500強企業,選擇華為協助它們數位轉型。徐直軍坦言,2020年將是華為較艱難的一年,「生存下來是第一優先」。即便前路依舊危險,華為兩年來能繼續生存和發展,已算是出人意料。
華為令美國深感威脅
美國對中國大陸企業與資本,在態度上的巨大轉變於過去2年獲得見證。商務部「實體清單」瞄準中國大陸科技企業、學術合作被蒙上「間諜」陰影,中國大陸的社交網路平台甚至被指幫助破壞新疆人權。一時間,陸企不僅成為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資訊和隱私的威脅,甚至還成了人權和自由的威脅,原因也很簡單——「只要中共來敲門,中國企業必須聽話」。
然而大多數國家對此並未完全買帳。美國圍堵華為的主要理由是國家安全,並藉情報共享機制對「五眼聯盟」的澳洲、加拿大、紐西蘭、英國施壓,要求把華為排除在5G技術建設之外,但目前只有澳洲明確排除華為。印度則在去年年底允許華為參與印度5G網路試辦。
這顯示美國的司法調查和制裁大棒未能說服所有人,更多人看到了華為事件實際上只是中美科技之爭的反映。華為是個威脅嗎?對美國來說或許是。威脅在於,華為在美國的打壓下展示出驚人實力,甚至可能挑戰美國在核心技術上壟斷地位,本已在5G技術上全球領先的華為,的確足以對美國企業的利益構成威脅。至於美國所提的國家安全,在沒有明確證據下,只是遏制華為的藉口。
說穿了,美國之所以感到威脅,是為了維護其科技地位,就像用貿易戰遏制中國大陸的背後,是為維護全球霸權。美國作為過去幾十年來唯一的超級大國,最知道「贏家通吃」帶來的既得利益,也最不願看到這種利益逐漸流失。從這個角度,美國對華為的忌憚是合理的。
誰說龍頭只能有一個?
但在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看來,華為和美國政府與企業的關係並非如此。任正非從不避諱談論其征戰市場的決心,但也認為華為能與美國企業「雙贏」。他說:「最終,我們(華為和美國企業)還是要在山頂上擁抱,一起為人類社會做貢獻的。」對美國來說,這種思維彷彿天方夜譚,最高點必然引來爭奪,勝者站穩腳跟、敗者掉入懸崖,何來「山頂上擁抱」?
美國之所以連出狠招,直指華為的根基和動脈,就是出於這種不信任,是從「零和博弈」思維出發,認為科技和市場的競爭就是「你死我活」的較量,所謂的「雙贏」是這種競爭中自我矛盾的說法。的確,如果華為真的在此番博弈後生存下來,華為在通訊設備和智慧手機的領域恐怕將是美國企業最大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