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華爾街日報》有一篇調查報導,指中國電信大廠華為從中國政府獲得了多達750億美元(約台幣2.25兆元)的財政扶持,因此產品價格才能比競爭者低3成,看起來是惡劣得無以復加。不過,仔細看內容,再想想各國的作法,其實,「大哥不要笑二哥」,那些手法所有國家都在作、都在玩。
中國政府750億美元財政扶持華為
依照《華爾街日報》的報導,20年來中國政府以各種財政方式支持華為,援助中的最大一部分(約460億美元)來自貸款、信貸額度及國有銀行的其他援助。另外則是減稅部份,政府為推動科技行業發展採取了激勵措施,讓華為在2008年至2018年間節省稅費高達250億美元,其他援助方面則包括如16億美元的補助和20億美元的土地折價等。
數字很大、聽起來很嚴重,但如逐項解析後再看看其它國家的作法,可能會對華爾街日報的專業打個問號。例如,750億美元的「財政扶持」中,最大的一筆是各類型的貸款:460億、占比6成。但要注意的是:這是貸款、是融資,是借錢不是給錢;報導中未揭露利率高低,但既然列為貸款類,就是要支付利息,本金也要還。
類似這種貸款融資的「財政扶持」,其實比比皆是,先不談別的國家,咱們台灣作得可多、可早了。從最早期用美援資金支持投資,到後來利用郵政儲金資金支持投資。幾十年來,從經建會到國發會,都有審查中長期資金投資的制度,以較市面低的利率,貸款給「增進產業投資、擴大產業關聯效果,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等的民間投資,這些投資案提出申請、經過審查通過後就能享有優惠貸款。
台灣早有給企業融資貸款的財政支持
而去年政府推出台商回流專案,號稱審核通過的投資案有7-8千億元,政府是拿國發基金的錢、以補貼手續費名義,讓企業幾乎就享有10年零利率的優惠。這應該算是百分之百的「財政扶持」吧?接著蔡政府又要作的「國家擔保貸款制」,是否也是一種融資的財政支持?
此外,這筆460億元的「財政扶持」包括「國有銀行的其他援助」,這是有點曖昧不清的說法,如果是指國有銀行「給錢」也罷,但如只是貸款(利率優惠),以中國這種公有銀行居多數的經濟體,企業貸款中來自國有銀行比重高,算是合理,也談不上「財政支持」,因為,台灣公有行庫占比也過半,不少企業貸款融資來自公有銀行,沒有人把這個定義是台灣政府對某家企業的「財政扶持」吧?
報導中另外一筆大額的財政支持,是中國政府為推動科技行業發展採取的獎勵,讓華為從2008年至2018年間節省稅費高達250億美元。看起來就是罪證確鑿,華為就是靠政府這些補貼、財政支持才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