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大選過後,兩岸避險和互信 還有機會談嗎?

2020-01-29 07:00

? 人氣

國軍「聯合兵種營」進行反特攻作戰操演。(蘇仲泓攝)

國軍「聯合兵種營」進行反特攻作戰操演。(蘇仲泓攝)

總統大選結果開出,蔡英文以極大差距領先韓國瑜,風光地連任成功。民進黨力量如海嘯一般席捲全台,一掃從2018年九合一大選慘敗以來的陰霾。蔡英文得到絕對多數台灣民意支持,再度黨政軍一把抓,權力達到頂峰。接下來,兩岸關係將如何轉變?迎接又一次絕對民意支持的民進黨政府,要如何面對兩岸關係?兩岸關係是緩是緊?牽涉到蔡英文政府在連任之後,想到達到什麼目標?戰爭?抑或是和平?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戰爭與和平間,所謂「軍事互信機制」(CBMs)的建立,都是為政治大環境而服務,政治大環境沒有變化,敵我雙方政治歧見大、毫無互信,則在軍事上產生任何聯絡與避險機制,都不太可能發生。遠從美、蘇從1945年二次大戰後陷入冷戰、意識形態嚴重對立,雙方根本沒有在政治上妥協的良機。直到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全球第一次瀕臨全面核戰開打的世界末日險境,美、蘇才終於建立元首熱線、創立近代最先的「軍事互信機制」。從這裏可知,只有在瀕臨險境狀態下,人類才會學乖,才知道和平和避險的重要性,所有政治意識形態都不如生命的存續重要。

「決定論」的胡同

觀照兩岸之間關係,中國大陸對外外交,基本上與西方世界迥異。西方價值觀將軍事、外交視為政治科學下的「專業技術」;而中國經歷百多年內憂外患、好不容易站上世界舞台,欲綻放光芒,則其軍事與外交,幾乎等於是「民族尊嚴」的整體,並非旁門左道的「專業技術」。分析兩岸間,究竟要如何在此特殊狀態下,持續在未來發展「軍事互​​信機制」?如果「維持現狀」下去,政治問題顯然無解或是機遇。兩岸可以從什麼方面再次著手試探?是否能夠找到一個雙方都能解套的共同語言?

兩岸之間至今無法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唯一的原因在於政治。台灣方面不願意成為「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中的「一中」部分。而中國大陸則強硬地認為台灣必須接受「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一個中國」原則下,才能談所有事情,包括「軍事互信」。在雙方皆無法找到「共通語言」的情況下,兩岸要如何突破僵局?

政治哲學上,有一種理論叫做「決定論」(Determinism)。所有政治的認知、舉止、決定和行動,都有條件決定其發生,所有其他事務並無法影響。「決定論」的觀點認為,「相對觀點」是一種幻覺,政治「意志」(will)並非自由的。

事實上,在分析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所有台灣學者與研究者,幾乎都認為兩岸僵局的產生,是因為走入了「決定論」的死胡同。雙方嚴守自己的原則不變,並且認為自己的原則為最高原則,不輕易屈服於對方的認知。這樣的「決定論」政治環境,造成了兩岸之間的僵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