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專家評析:小心變相童工

2014-01-11 15:46

? 人氣

在敘利亞戰事中犧牲的十七歲攝影師Molhem Barakat

在敘利亞戰事中犧牲的十七歲攝影師Molhem Barakat

「我想去敘利亞成為一名戰地記者,今年十九歲,想過不平凡的一生……。有沒有人支持我、贊助我?」最近在臉書看到這段文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上個月二十日,在敘利亞激戰最厲害的阿勒頗 ( Allepo ) ,服務於路透社的攝影師Molhem Barakat不幸中彈身亡,而他竟然只有十七歲,新聞標題這樣寫道:史上最年輕的戰地記者殉職。

Molhem Barakat以自由攝影師身份為路透社工作,每天工資一百美元,每天要提供至少十張新聞圖片。對西方媒體而言,這是多麼廉價的勞動力!這與童兵 有甚麼分別?!

根據國際定義,童工是指僱用或利用小於法定成年年齡 (一般是十八歲 ) 的孩童,從事經濟生產活動。不過,如果只涉及農村或家庭勞動事務,特別在第三世界國家,大家還可理解。在烽煙之地就更不用說了,留在家中多是老少婦孺,因此孩童成為家庭生產生力軍,造成大量童工出現。

後來有了《兒童權利公約》和國際勞工組織公約,規定孩童免受剝削,更不能從事高危和賣淫工作,當中以童兵和雛妓最受人關注。

可是,有武裝衝突的地方,便會看到大量的童兵持槍作戰,一再印證兒童是戰爭最大的犧牲者,他們接二連三受到傷害。除了童兵外,近年不斷有孩童被招募加入恐怖組織,成為自殺炸彈襲擊者,這現象最令人不安。

想不到,不安之事接踵而來。今次有孩童被僱請為戰地記者,而且僱主是西方知名通訊社。但,媒體怎樣報道?他們竟以一種獵奇的手法,稱他是一位史上最年輕的戰地記者,完全不作批判,還在字裡行間給與死者一種榮譽。

西方媒體這樣報道,我們也跟著這樣翻譯。看來,今次通訊社的做法與恐怖組織無異,利用未成年者的無知,利誘他們從事危險工作,甚至把他們置於死地。

事後有個別資深記者去信,質詢路透社的做法。直到現在,路透社仍未有一個解釋,而且還在報道這宗不幸事件中,故意不提攝影師的真實年齡,免遭譴責。

看照片,Molhem Barakat天真漫瀾,樣子俊俏。一位英國女戰地攝影師 Hannah Smith在事故後回憶說,少年人在生時曾老是追著她,要跟她在戰地採訪,她當然拒絕,首先他還未成年,況且他完全沒有採訪經驗,不知新聞工作為何物。他要當戰地記者,是鬧著玩嗎?還是為了錢?

據Hannah 說,少年人曾表示當不成戰地記者,便加入基地組織。唉,除了生活外,他可能要在虛無人生中追求一份英雄感。

Molhem Barakat的悲劇反映了甚麼?一般大眾可能不太清楚,傳媒機構在戰地怎樣運作,今次可謂是揭露了一個非常殘酷的事實,就是隨著公民記者的興起,大家以為人人真的可以當起記者來,有些媒體便利用年輕人的熱情,利誘他們在危險之地以件工式工作,其實就是剝削。

從伊拉克到鈙利亞,再到阿富汗,都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身影,有些視這些地方為探險樂園,當中更有人以為拿著一部攝影機、一台手提電腦,便可當記者。但他們卻不知甚麼是新聞採訪、怎樣去採訪,只能在現場找個人隨便問問,描繪一下現場實況了事。

不過,有媒體機構就是看中他們少不更事,樂於冒險,遂煽動他們上前線作他們的廉價勞工。除外地廉價勞工外,在地廉價勞工也有不少。烽火大地上有龐大的失業大軍,年輕人每人手中都有一部智能手機,日常也以公民記者自居,時有拍一怕現場情況放上網。

媒體機構可能對這些當地人更有興趣,貪他們熟悉自己地方,通曉當地語言,有社會關係,喜歡僱請他們做跑腿。過去十年戰事頻繁,派記者長期駐守戰區採訪,成本昂貴,因此,那些跑腿搖身一變,成為記者,一有甚麼突發事件,要衝就先衝,死就先死。殉職了,由於不是西方人,多數不會引起國際媒體大事報道,媒體也不需負太重道德責任。

但,有西方媒體開始向戰區未成年者招手,我們應該向這種僱請變相童兵的做法,大聲說不,我們不要這樣的新聞!

*作者為香港新聞工作者、亞洲著名戰地女記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