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經濟發展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2014-01-13 11:52

? 人氣

英國永續發展委員會首席顧問Tim Jackson即明白指出經濟產值或GDP充其量僅是衡量一個經濟體的忙碌程度,未必能創造效益,更難保即使有效益,這些效益能否被公平合理地分配(台灣有出版其著作,中文書名為:《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此外,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 E. Stiglitz於美國「佔領華爾街」運動正熱之際,撰文聲援,他也不客氣指出美國早已喪失立國精神,不再是「民有、民治、民享」的國家,而是由極少數頂層金權階級的人透過新自由主義的去管制化政策,讓政府放縱他們掠奪壓榨其他眾多弱勢者的生存資源的「1%有、1%治、1%享」的貪婪國度。歐美過去的經濟發展得好不好?當然好,過去200年幾乎主宰了地球發展的走向,但也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以及2008年的金融風暴。時至今日,我們還要毫無保留地重蹈他們的覆轍,不顧環境生活品質,盲目追求經濟發展嗎?我們還要坐視金權政治假藉經濟發展之名,掠奪人民生存資源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筆者從不反對經濟應該要正常運轉,只是政府從未清楚告訴人民,其為經濟發展所拍板的決策與作為,預計創造如何之具體效益(例如能促進多少就業、能增加多少稅收)?如何使這些效益獲得公平合理、有效率的分配(所能促進的就業其薪資水準為何、稅收如何合理有效率運用)?有無負面影響?如有,其衝擊影響為何?如何因應緩解?此外,礙於資源的有限,這些政府決策具體化後的方案是否落腳在適當合理的行業、人民或土地上?因為長期以來政府資訊與決策的不透明,加上一再出現「劫貧濟富」的決策,因此逼得人民不得不走上街頭抗爭或尋求司法救濟。結果政府自以為是的行政效率,雖然有表面上的拍板定案快速,但來自人民透過抗爭與司法訴訟(如苗栗大埔、中科三、四期、台灣美麗灣等重大開發爭議案)的阻撓,反而更顯政府的無能、無效率。

如上分析,既然經濟發展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誠懇呼籲政府別再任大型企業財團綁架政策,於制定政策時均應資訊透明、決策公開並於拍板定案前即納入民眾參與。唯有與人民訂出具有高度共識而且可以公平地共榮共享的決策,才是好的決策;而效率也並非表相的政府內部拍板定案快速,而是表現落實在政策推動執行的順遂之上 。馬政府,你們要回應人民的期待或讓人民淘汰?

*作者為律師、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詹順貴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