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陣子看到一些新的線上媒體,尤其是風傳媒,讓人覺得非常惋惜。網羅的老記者都是一時之選,主筆的言論也犀利老道,新開發的部落客還不像別家常常是老面孔,不過這一切都無法抵過一個冷酷的現實,作為新媒體,風傳媒完全未深入考慮新媒體的特性、表達力和可能性。實在太可惜。
以下想法是一個資深讀者對新媒體的一點想法,有些是直接從風傳媒網站看到的問題,但主要還是長年累積的思考,藉本文一次傾吐(XD)。
一、壓力測試
網站就像紙時代的印刷廠,報社為什麼要自辦印刷,因為天天出刊,流程太緊湊,禁不起送稿、回稿來回折騰。紙張要預訂,輪轉機不能故障,連電力都要自備發電機。能夠一夜印出百萬份的報紙,才有能力成為百萬大報。
從這個邏輯看,辦媒體網站即使沒有能力自建禁得起 DDoS 攻擊的主機,至少要有人能把網站送上亞馬遜之類的雲端服務,應付超高流量的衝擊。因為主機禁不起高流量,網站就不會成長。
辦媒體不得罪人不像是好媒體,現在不太有人會拿球棒砸編輯部了,但用殭屍電腦攻擊很難追出幕後黑手,所以線上媒體的高流量承載力,不只是商業所需,也是獨立報導背後的屏障。這應該是公司內部的技能,而不應該是外包的服務。(審閱本稿的技術專家建議:可啟用免費的 cdn 服務,例如 cloudflare,DDoS 抵擋效果就會好很多)
二、發刊、促銷、SEO
紙媒時代新刊上市就是一連串綿密的宣傳、活動、抽獎和通路大量陳列(想想蘋果報當年怎麼上市的),線上時代這一切好像都不再能依靠了。你就算強打電視廣告,觀眾就算心動了,他們怎樣轉到線上、訪問你的網站呢?
看起來成功的新媒體做的事情就是仰賴網路,仰賴網路鏈結的特性,用爆炸性或者爭議性文章衝出社群網站的轉貼率。不斷的爆炸,不斷的爭議,讓讀者認識這裡有個新媒體,加入書籤,放進 RSS 訂閱,在社群網站加入追蹤。
至於黑帽、灰帽 SEO,那當然是不要考慮,不過白帽總不能不知道,簡潔網址、含關鍵字網址、去除無意義路徑名稱,加入雅虎、古哥兩大新聞平台等(到目前為止,風傳媒爆出的大獨家,在兩大平台找得到的都是別家的改寫稿)。
三、閱讀動線和 UI
風傳媒新聞版的第二層目次是新聞分類,調查版的第二層是什麼呢?我在「調查新聞」和「調查事件簿」之間切換了幾次才頓悟,前者是新聞,後者是彙整,它們不是分類。
那評論版第二層是什麼呢?「風評」因為有主筆室掛名,所以很好猜,那應該是社論;「風中物語」和「專家評析」呢?要不是看到前者有很多熟悉的記者大名,恐怕很難猜到這兩個分類其實是內稿和外稿的差別吧(我不會猜錯吧?XD)。(還有,讀者有什麼必要需要用內稿、外稿的區隔來看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