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媒體,老闆,總編輯

2014-02-15 07:25

? 人氣

至於商業媒體的類型,其實和國營媒體類似,只不過是由媒體老闆決定,到底媒體是為自己所用,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為自己謀取利益,還是為公眾服務,成為公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當年梅鐸要收購《華爾街日報》,一群美國記者發起簽名運動,要求原本的股東不要出售股份,這是因為梅鐸經營Fox電視臺的手法,讓大家擔心,報紙會被又一次「公器私用」,在他們看來,Fox的冒起,就在於旗幟鮮明的充當共和黨的宣傳機器,擔心一旦收購,會損害《華爾街日報》的公信力。後來《世界新聞報》的竊聽醜聞,出售股權的家族,表示懊悔不已。

梅鐸收購《華爾街日報》後四個月,原本的總編輯Marcus Brauchli辭職,接替他的,是同樣來自澳大利亞的Rorbet James Thomson。老闆用自己人做總編輯,這在很多人看來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如果媒體本身公信力不高,那確實沒有人關心,但是如果媒體在行業內被視為標竿,或者承載公眾和傳媒人的期待,那換總編輯,就會變成公共事件。

如果對人選產生爭議,往往是因為新總編輯在業內的名聲。(八卦一下,原來Thomson的太太是解放軍將領的女兒,當時有八卦媒體把他和梅鐸相比,發現除了妻子都是中國人,還有很多相似之處。)Thomson在業內名聲不錯,但是他到任後,其實也改變了不少報紙原有的風格,比如長篇的稿子減少了,我認識的同行,雖然曾經為《華爾街日報》贏得過普利茲獎,最終還是離開,去了《紐約時報》。對於媒體,特別是紙媒來說,總編輯很重要,因為日常運作,決定報導那些內容,畢竟不是老闆,當然也因為這樣,老闆總是要找自己信得過的人選。離開的Marcus去了《華盛頓郵報》,在他任內,報紙贏了七次普利策獎。

說到總編輯,對於國有媒體,如果是開頭談到的第一種模式,那人選對公眾來說並不重要,因為只要政府相信自己任命的人選站得穩立場就足夠了,總編輯是向政府負責。如果是第二種模式,那人選會很敏感。

日本的NHK,一直以來也被視為編輯自主獨立運作的公共媒體的典範,比如雖然日本政府稱刺殺伊藤博文的安重根是恐怖分子,但是NHK則堅持使用「韓國獨立運動人士」。但是最近,NHK的新任會長關於慰安婦,還有幾名經營委員會的委員關於南京大屠殺、二戰等的言論,引發巨大爭議,而這些人都和安倍私交不錯,人們擔心,安倍的手,會透過這些好友,伸向編輯部,影響編輯方針。

NHK也是依靠公眾的義務繳費維持運作,領導層包括經營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於,12名經營委員會委員要經過國會批准,由首相任命,任期3年,會長則由經營委員會委任,同樣任期3年。會長相當於總編輯的角色,負責媒體的日常事務,也因為這樣,過往不管是委員還是會長,在公開場合會回避闡述進行包含有政治觀念的發言,也避免發表自己的個人觀點,為的是維護外界對於NHK立場中立的觀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