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是如此困難,以至於任何可以強調簡單、速效的藥方,都會受到歡迎。想學中文的外國人一看到「簡化」,心裡就高興了,腦中就響起了天籟:對嘛,當然要從簡單的學起啊。
我們如果不斷強調正體字是固有傳統,是完整的經典,是博大精深的文化,那正好是把懷著忐忑心情,不知道學中文會不會很困難的洋人學生從門口趕走。
必須瞄準簡化字的罩門
在國際語言教學的市場上,正體中文的威力,不應該是正統傳承,而應該是直接跟簡化字單挑誰最簡單、易學,誰是更高效的入門選擇。我們應該建立只有傳統字才是「可以理解,不用死背,最適合外國人學習的中文」的品牌形象。直接針對簡化字的罩門發起攻擊,台灣才可能在整個市場上爭得自己的市場占有率。
簡化字原本就是為普及教育而發明的,我竟然說傳統字才更簡單,更好學,這不會太自嗨嗎?當然不。
原因很簡單,因為簡化字只簡化了單字,卻造成整個漢字系統的繁化,而且造字邏輯混亂,漢字原本可以理解的系統性變得支離破碎。所以事實上簡化字才是難學的字。
大部分想學中文的外國人,都已經脫離幼兒語言學習期很久了,他們不再有幼兒的優勢,從小把語言模組直接鑄刻在大腦神經迴路上,他們更需要倚靠理解的方式學習,而這正是台灣使用傳統漢字先天的優勢。
瑞典真實的漢字教學經驗
寫出暢銷書《漢字的故事》的林西莉老師在瑞典的教學經驗就是證明。林西莉是瑞典人,雖然她在北京學過中文,但當她在瑞典教中文的時候,教的卻是傳統字(她稱為原體字)。她在書中提到學習簡體字的問題:
「有很多新造的簡體字,不但看起來很怪,甚至可以說很醜。對我來說,這些簡體字其實更難記住。所以每次我要學習新字的時候,我一定先去看原始未簡化的「原體字」,熟悉其字形結構,辨認出部首、聲旁,努力去看出那個字背後隱含的古老圖像。只有在我摸清楚每個「原體字」真正的意義後,我才有辦法學會並記住新的簡體字。﹂
這是一個真正在線上教授漢字的老師,實際的經驗之談。她用課堂講義為基礎寫成的超級暢銷書《漢字的故事》,在瑞典的總銷量是八十萬冊,而瑞典是一個人口只有八百萬的國家。十分之一的國民透過她的介紹,能夠欣賞漢字的造字之美,這是簡化字辦不到的。
簡字更難學,實際的字例
為什麼筆畫多的傳統字更好學,筆畫少的簡字反而難呢?我且舉幾個例子,例如門、開、關這組字:
傳統字:門、開、關
簡化字:门、开、关
傳統字你一看就知道這三個都跟「門」有關,但在簡化字上,你找不到這種關聯,你只看到三個陌生的符號。這三個字破壞了中文的設計邏輯,看起來筆畫簡單了,但字的相關性不見了,事實上你要花更多的力氣死背,而且是背完全沒有邏輯可言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