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媒體欠缺國際觀,還需要外國媒體批評嗎?從學者專家、各種運動團體、乃至媒體自己人,批評至少三、五年之久,吊詭的是,批評再盛似乎仍無助於改變現況。
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最近報導,曾經在台灣工作的記者福克斯指台灣媒體是亞洲最自由的,但過去幾個月全台只有兩件事,黃色小鴨爆炸和台巴混血兒坐捷運、吃餃子和媒體記者親熱…。福克斯如果還留在台灣多一點時間,他會發現,不論是黃色小鴨或吳憶樺都成了用過即棄的過時「商品」。
真說媒體自甘墮落,都在芝麻綠豆事上靠喧鬧搏收視率未盡公平,民視不但有國際新聞,甚至還有英語播報新聞,真看、真聽的人顯然很有限,連關切台灣媒體的外籍記者都沒注意到;TVBS從去年開始既有「focus全球新聞」,但報導的調性愈來愈軟,同一個主持人的「看板人物」相對更討好,另外還有「政經話」,收視拉抬疲軟到最近聽說要換主持人了;中天得慶幸,雖然國際新聞時段有限,但每週至少有《文茜世界(財經)週報》扛起招牌。
疏離於國際新聞或世界事務,其實不是台灣人的專利,美國人亦復如是,十有八九沒人關心台灣和中國到底是什麼關係?要不要發展關係?但是,美國的媒體不會因此不聚焦於兩岸關係,或者中國崛起後的東亞區域形勢。原因很簡單,媒體不能控制閱聽人的偏好,但不能不盡到天下事報給你知的責任。
台灣被孤立於國際社會,可能是媒體欠缺國際觀的原因之一,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畢竟台灣被孤立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威權時代,國高中六年的學生週記最重要的功課之一就是抄錄報紙的「一週大事」,當然包括一週國際大事,現在學生肯記記一週自己事就不容易了。至於大學生十有八九不看新聞(包括電視和報紙),他們的世界從網路建構足矣,持平而論,這樣的世界搞不好更健康。
不關心天下事很嚴重嗎?烏克蘭形勢危急到連總統都被罷黜(聯合、中時頭條),太陽一樣升起,工資一樣不漲,「罵龜兒子還是無罪」(蘋果頭條),嘉市萬人封街一樣歡樂(自由頭條),歡樂到差點以為是置入。但不論如何,媒體各有相信的偏好,「讀者為王」這句話應該沒錯,錯的是他們相信讀者多數是喜歡看人罵龜兒子,因為有點擊率為憑。
福克斯的結論是,要民眾以「拒看、拒點閱、拒轉載」促成媒體改進,這個意見是十年前的老主張,証實無效。但是,網路世代的好處是經營媒體的門檻降低,分眾化的訊息抉擇管道更多,談到媒體改革,多罵無益,還是得靠媒體「自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