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英國脫歐前仍有一段過渡時期,所謂「剪不斷理還亂」,不是說「脫」就能「脫」得乾乾淨淨,英國必須考量如何維繫和調整她與歐盟之間的既存關係,這是英國在過渡期間的當務之急。尤其是,英國當初入歐是基於經濟利益考量,脫歐後也必須盤算一下經濟方面的利弊得失。
歐盟是全球整合程度最緊密的單一市場,2017年占英國出口總額的44%。英國脫歐後,須設法續簽既有協議,或運用WTO條款進行貿易活動;但直到2019年2月,只有七個國家與英國延續既有貿易協議。於是,英國寄望於一向支持脫歐的美國總統川普。「美英一家親」,川普的支持看似理所當然,但外界認為,第一,川普將英國脫歐視為對美國經濟的一大利多,而且他一直期待有一份潛在的美英自由貿易協定。第二,川普認為歐盟是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英國脫歐對歐盟的打擊將增加美國的籌碼,使其更容易從一個被削弱的歐盟獲得經濟讓步。第三,川普對歐盟持懷疑態度,蔑視多邊機構,傾向於用雙邊方式處理外交和貿易問題,這使得脫歐的基本理由類似於他自己的政治主張。
川普曾表示,脫歐後,美英「可隨心所欲展開新的貿易協議談判」;但從脫歐後川普提出的自貿協議大綱看,英國必須做出重大讓步,因為實力是談判的後盾,英國發現沒有歐盟的加持,以其經濟體量和消費市場,無法和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討價還價。
把英國脫歐拿來和兩岸關係比較,看來是有些「不倫不類」。但主權問題是英國脫歐的一項重要考量,而主權爭議也正是造成兩岸關係緊張的主要因素。兩岸分治四十餘年,主權爭議曾使雙方關係處於「雞犬相聞、不相往來」的狀態。隨後兩岸交流能順利進行,甚至讓雙方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協商對話管道,主要歸功於九二共識的「創造性模糊」,讓兩岸因擱置爭議,而有各自活動的一些空間;但當兩岸互動進入「深水區」後,雙方的主權爭議就浮上檯面。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希望以深化兩岸交流,促進兩岸融合,進而實現兩岸和平統一。但他提出的「兩制臺灣方案」,卻關閉了模糊的空間,也使蔡英文總統能以「守主權、護民主」的訴求,成功勝選連任。
一般認為,蔡總統連任,臺灣會面臨對岸的「極限施壓」,包括經濟層面。但參選國民黨主席的郝龍斌日前接受專訪時卻表示,與大陸交往應堅持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若大陸沒有善意回應,甚至如果大陸堅持不承認中華民國,那「我們就不需要跟大陸交往」,在通郵、通商、通航方面,可以重新考慮有沒有必要繼續下去。此語一出,朝野皆感錯愕,有那麼嚴重嗎?堅持主權是必須的,但有必要拿「三通」來換取對岸對我們主權的認同嗎?
當初中共大力推動兩岸「三通」,其中當然不乏政治考量,故臺灣有人視其為一種「統戰」;但在權衡利弊得失得後,我方也只得打蛇隨棍上,而且還是歷經陳水扁和馬英九兩任政府的決策過程。事實顯示,「三通」創造了兩岸「互利共贏」的局面,大陸從臺灣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幫助大陸走向現代化。現在對岸抛出「31條」和「26條」對臺措施,與其說是「惠臺」,不如看成是「回饋」。兩岸互通有無,不應受政治因素的干擾,更不能做為任何一方政治談判的籌碼。
脫歐是英國人民用選票做出來的選擇,「接下來」如何,英國選民就必須概括承受;同樣的道理,臺灣以民主的方式選擇了自己的國家元首,接下來就必須共同面對因此受到的內外衝擊。但無論如何,政治人物無權替人民作主,拿「三通」做為人民必須付出的代價。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