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台灣(1):人文是社會發展的核心

2014-03-09 07:42

? 人氣

人文台灣是最值得珍惜的資產(圖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取自臉書粉絲頁)

人文台灣是最值得珍惜的資產(圖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取自臉書粉絲頁)

這個主題似乎是脫離了「務實」的脈絡,談當代人文問題相對於各位的工作經驗,這是一個「虛」的題目,但是這樣一個「虛」的主題,為何對我們這麼重要,而且在一開始就要談。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人文」的領域空間

「人文」這兩字是社會中常常出現的字。「人文」就如同是一個高度安慰劑的東西,代表很多正事正活幹完了,覺得疲倦了才要人文,因此人文像是一種心靈雞湯、打禪七、或是聽一場音樂會。但是,「人文」真的是這樣一個東西嗎?

要了解「人文」的意思,必須先了解「人文」的相反詞,「人文」的對立面就是自然,但我們今天要講的人文不是在這個脈絡思考。今天講的人文對立面,是技術性或是專業性的。簡單說,人每天生活有很多需求;食、衣、住、行、育、樂,功能性的需求,我們就用各種技術專業性的取向去解決這些需求。

在這樣的一個社會,食衣住行育樂之外,會有「人文」的領域空間嗎?我在想這樣來看,我們要做很多事情來滿足人生活的需求,這些都是功能性的活動。但是怎樣進行功能性的活動,例如穿衣服,我們要有發達的服裝業、紡織業設計業,接著看我們怎麼穿衣服,怎麼樣的衣服是可以喜歡滿足的?這部分就包含了「人文」思考的面向與空間。

為什麼一定要留下一定的空間給人文?在幾百年的文化中有個特色,開始的時候,因為需求要穿衣服,天冷穿多天熱穿少,接著看看自然環境的物資決定你穿怎樣的衣服。接著,決定我們穿什麼衣服就是既有的文化、社會規則、習俗。今天,我們想怎麼穿衣服,當然經濟的考慮是最主要的,還有舒服,再來是社會性的考慮。

人文的概念之所以受到威脅,讓我們認為需要拿出來討論,因為本來人文是讓我們決定怎麼樣從事功能性的活動,但是功能性的活動本身轉過來,把人文的考慮慢慢排出去,再把另外一些功能性的考慮拿進來,幫我們決定怎樣進行功能性的活動。

再舉個例子,到醫院看病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來解除人身上的病痛;另外有一種是有人文精神的醫療活動。我們從事醫療活動,這是很功能性的活動。我們希望在從事醫療活動時,多一點人文的因素,這不只是醫生和病人,而是兩個人間的關係。醫生不只是技術人員,他也有感覺、道德、價值觀;病人也不純粹是病人,他有病痛、有困難、有需求。

幾百年的人類發展內,除了經濟因素,我們憂慮的是:在從事功能性的活動時,功能性的考慮是不是應該想我們作為人該怎麼彼此相待?該如何進行食衣住行育樂?這些都是我們在思考「人文」的概念時會討論到的。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人文出現危機的現象?我們越來越不清楚人與人之間該怎麼相處,所有功能性活動都是人在執行,為了滿足人的需求而做,人是什麼意思?傳統社會對於一個人,該是怎麼樣的人、該怎麼想事情,傳統社會會有比較完整的發展,答案多來自宗教,對於人該怎麼樣行動思考彼此相待,我們都比較清楚。另外一個來自於聖王,或是道德權威。例如醫病關係,醫生不會覺得他只是一個專業的人,他會覺得醫生的角色是在他所受的訓練裡面,可以在天地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今天的社會完全相反,我們沒有傳統的權威道德資源、宗教資源為我們提供人的概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