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在這一次服貿協議的協議,附件裡總共有三大項的條文,會摧毀台灣最珍貴的出版自由,那分別是:印刷、書店和翻譯。
可是每次看到有人一提這三條,拿出版自由即將毀壞作為論述核心,我就想哭。你根本不知出版自由是怎麼回事吧?從產業到出版自由的整體脈絡你也沒概念,你也不知道出版自由該怎麼保護,只會拿著空洞的字眼呼喊自由即將毀滅,怎麼看都像是對自由最廉價的消費。
為了讓大家不要再把力氣花在這些假議題上,本文打算一口氣談完所有這三大條文相關的爭議。不管你持哪種立場,我不覺得我們有必要在幌子議題上繼續發射空包彈,所以本文就有話直說,希望能把這些假議題一次解決,把戰場清理掉,大家該幹嘛幹嘛,別再在這裡鬼打牆了。
(對了,為了避免太瑣碎的爭議,例如低於五〇%的股權到底會不會擁有公司主導權之類的辯論,所以本文通通做最壞假設。任何公司只要有中資,中資就有主導權,無論它是百分之一,百分之四十九或百分之百。我用最壞假設來打破這些假議題,免得有人還要一直來爭。)
一、聽說中資可以經營書店,因為它資本雄厚,它可以買下台灣最主要的書店通路,然後開始意識形態審查,反動書都不許上架(或少少上架),這樣台灣的出版自由不就受到威脅了嗎?
就算中資有辦法買下台灣的主要通路(我就先不跟你吵為什麼博客來、PChome 24h書店要賣掉?為什麼誠品都在反攻大陸了,它也要賣掉?),但他們一定買不到讀冊(我敢打包票,不信你去問創辦人張天立)。
好,中資投資了大通路,有了主導權,接下來他們開始意識形態審查,結果會怎樣?
因為這是自由市場,任何被審查的書在其他通路,譬如讀冊,都會賣得比較好。理由很簡單,每一家綜合型書店,可銷售書單都差不多,大家的差異其實就是首頁、平台、推薦要放什麼書。如果有幾家因為思想審查的關係,有些書不能放,你一次買不到,兩次買不到,你慢慢就會覺得,買書還是去讀冊好了,買到的機率比較高。
所以讀者的購買習慣就會慢慢轉移,最後我們就可以恭喜讀冊,因為他只要打出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的旗號,就可以衝破現在老是打不過市場老大的局面。
你以為思想審查只會審到政治類的書嗎?當然不。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歷史、地理、宗教、藝術、傳記,以及最大宗的小說類的書,都有機會中獎。這些中獎的書會默默消失嗎?不。這些書如果不能上架,事件會以最大的噪音量在整個社會裡傳開。
作者會抱怨,出版社會藉機造勢,每個鄉民都會加碼轉貼:你看,中資果然會審查——你只要審一本書,全台灣就都會知道你是會做思想審查的書店,再也翻不了身。這樣的書店生意只會越來越差,市占率只會越來越小。就算原本是主要通路,最後也會萎縮。